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试卷下载 >>高考题库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 >>
《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阅读练习及答案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22-02-21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②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③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④“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⑤“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⑥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⑦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一九三四年八月,在北平
(节选自郁达夫《故都的秋》,有删改)
文本二:
①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爱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②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③说起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予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绝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喜欢以散步一词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不多。
④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⑤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睛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①
(节选自郁达夫《江南的冬景》,有删改)
文本三:
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是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而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试想想,你有多少诗意,有多少情要发?其实很多作家并不是纯写抒情散文的,他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语言、节奏等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得清楚之后又说些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对主题是不可或缺的。
(节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有删改)
【注】①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当时的中国一片混乱,郁达夫用日记记录十二月的情形,“今为杭市防空演习时,路上时时断绝交通;长街化作冷巷,百姓如丧考妣”“家国沦丧,小民乏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在写景状物方面极其精彩,作者对“牵牛花”“槐树的落蕊”“疏落的秋草”等只作寥寥数笔的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秋天的清、静、悲凉之中。
B.文本二中,作者在描绘“微雨寒村图”时,运用正面实写手法,将自然风景和人物生活图景巧妙裁剪,着意点染,绘就了一幅气韵生动、立意隽永的水墨画。
C.文本三中,作者认为“散文要写得有趣味,要有形式、语言、节奏等原因”,文本一“雨后话秋图”中都市闲人互答的细节描写就非常好地印证了这一特点。
D.郁达夫的散文很讲究揣词度句,善于运用适切的词语使语言活泼自然,富有生气;同时多运用长短变化、对偶的句式,使文章的呈现疏密有致,和谐流畅。
7.文本二在描写江南冬景时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文本,完善下列表格内容。

序号
内容
作用
1
①________
突出江南冬天明朗的情调
2
江南的寒郊散步与德国的寒郊散步对比
②__________

 
8.文本一、二都表达了相近的审美趣味。请结合文本,从意象选择、色彩描摹、情感表达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赏析郁达夫散文的审美趣味。
9.文本三中贾平凹说,“闲话”指“可有可无”却“对主题又不可或缺”的话。请结合此观点,分析文本二中画线的这句闲话为什么“不可或缺”?
【答案】
6.B
7.     江南的冬景和北国的冬景进行对比     突出江南冬景的美丽和怡人
8.(1)意象选择上,《故都的秋》选择的日光、驯鸽、破壁腰中牵牛花与细细秋草、槐树落蕊、秋风等意象,强调清静悲凉,显出无比悠闲的心境。《江南的冬景》选择了村落长桥、杂木树林、纷飞的白雨、停泊的小船等,自然之境的美,一样突出了悠闲的心境。
(2)色彩描摹上,《故都的秋》描写的是蓝色、白色、青色等清冷的色调,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江南的冬景》写的是白色、赭色、红黄等,色调带着朦胧的美,描绘出江南冬日水墨一般写意的景色。
(3)情感表达上,都是表达作者对美景的赞美,《江南的冬景》所爱为江南冬景,《故都的秋》爱的是北平的秋景。
9.“散散步”,呼应前文,使文章结构完整。这几句心理描写,流露出作者悠闲、洒脱的心情。这句闲话既是一个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不羁的宕开,表现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也很能感染读者。
【解析】
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运用正面实写手法”分析错误。结合文本“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可知不是实写,是作者想象的,所以应是虚写。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和军校《逛》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浙江省高考题)
《支队政委》《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题)
《阿Q正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九一八”致弟弟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全国乙卷高考题)
冯至《江上》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新高考全国I卷高考题)
彭程《江南水弄堂》阅读练习及答案
宗璞《跑警报》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贾平凹《这是爱的呼唤》阅读练习及答案
刘亮程《三只虫》阅读练习及答案
布卢姆《高高的海浪》阅读练习及答案
普希金《驿站长》阅读练习及答案
毕飞宇《过年的厨房》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阅读练习及答案
理查德·耶茨《体面的失败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施蛰存《梅雨之夕》阅读练习及答案
孙犁《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之一》阅读练习及答案
石英《北方古镇,另一种风味》阅读练习及答案
莫里斯·梅特林克《青鸟》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充闾《守护着灵魂上路》阅读练习及答案
铁凝《构思》阅读练习及答案
梁晓声《人世间》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林斤澜《丫头她妈》阅读练习及答案
蒲宁《静》阅读练习及答案
叶廷芳《艺术家与匠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契诃夫《在法庭上》阅读练习及答案
余秋雨《历史母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萧红《放火者》阅读练习及答案
雷马克《西线无战事》阅读练习及答案
梅子涵《扫地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鲁迅《长明灯》阅读练习及答案
《故都的秋》《江南的冬景》阅读练习及答案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