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科学与艺术》教案5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6-05-27


《科学与艺术》
教学目标:
    1、理解科学与艺术的相同点;理解文章内容;品味本文精辟的语言。
    2、培养辩证地认识事物、科学地看待问题的观点。本文逻辑性很强。条分缕析,层次分明。  
    3、懂得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的,理解科学、艺术、创造力、真理等标志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4、学习本文以事例为主,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清晰的论证过程,学习作者严谨的论述语言。
教学重点:目标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近世出土的中国古代甲骨文中,留有世界上第一次发现新星的观测记录。新星是一种爆发变星。它本来很暗,通常不易看见,爆发后的亮度却可在几天到一个月的短暂期间内突然增强几万倍,使人误以为是一颗“新星”,故得此误称并沿用至今。在一片于公元前13世纪的某一天刻写的甲骨文中,记载着位于心宿二附近的一次新星爆发。在这片甲骨文中,说到“新大星”时,所用的甲骨文“新”字中,包含着一个箭头,指向一个很奇怪的方向。这个古老生动、艺术形象的象形文字强调了科学发现的创新性,显示了科学发现和艺术表达的一致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题目解说:本文选自《散文》2001年第5期。这篇序文是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为《科学与艺术》一书所写。江泽民同志为该书题写了书名。
2、作者:李政道教授1926年出生于上海。曾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问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
3、写作背景:1994年,李政道同国画大师黄胄先生一起组织“艺术与科学”研讨会,有许多艺术家和科学家都参加了这个会。此前好几年,李政道已同李可染、吴作人、吴冠中、袁运甫、常莎娜、鲁晓波等著名画家合作,创作出了一大批“科学国画”。
4、学习生字:
皆(jiē)    婵娟(chán)   结晶(jīng)   奠定(diàn)
5、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作者论述艺术与科学的两大相同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围绕这个中心,作者进行了具体的论证。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作者慧眼独具地谈到了艺术与科学的两大相同点:“共同的基础”—“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真理的普遍性”。
第二部分(2-10段)紧承上文,对中心论点加以具体论证。可以分为两层:
1. (2-6段)谈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作者首先强调艺术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他指出,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人们深藏在内心的情感,并用李白和苏轼两个不同时代的诗人咏月的诗句及莎士比亚作品加以佐证,说明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其生命力可以穿越时空,可以唤起不同时代的人们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对外部世界既已存在的内心情感。作者指出,这种“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让人们明白,艺术创造力虽不是人人都有,但有创新的艺术珍品超过时空限制的美好的情感表现,接受者欣赏者多能产生共鸣,而且唤起的反响越强烈越普遍,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表现这种情感的艺术就越优秀,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2. (7-10段)谈科学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作者首先指出,就像“艺术家的创造”一样,科学家运用人类的智慧,创造性地将自然界的现象通过“新的准确的抽象”,“结晶”为自然定律,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接着指出,“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并且列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等事例,说明科学原理虽然艰深,少有常人能够理解,但科学原理的应用则普遍进人每一个人的生活。对于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得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第三部分(11-12段)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11段,作者首先指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不完全相同:科学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与总结,是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的,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则是植根于整个人类的。同时作者强调,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尽管存在着差异,但也有着很强的关联,很自然地过渡到下一段的论述。
在12段里,作者指出: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并用两个反问句强调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阐明“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连的”。
四、教师小结:
这篇序言论述了科学与艺术的两个相同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共同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无论从事怎样的事业都应该具备创造精神,要把追求真理的普遍性当做自己奋斗的目标。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本源是一致的,它们都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来源于人类的智慧与创造;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作为一名科学家,李政道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的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二、品味语言:
1、“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开门见山,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所谓“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越时空的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得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2、“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此句强调了人类的创造力,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3、“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情感”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指艺术接受者、欣赏着的共鸣和反应。
4、“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讲科学的普遍性,提出分论点:原理、定律一旦被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它本身也是不会变的。
5、“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作者将科学和艺术比作一个硬币的两面,比喻贴切、自然,进一步强调了科学和艺术的相同性。“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是说它们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是说它们追求的目标是“真理的普遍性”。这句话和开头相呼应,使中心论点更突出,也使文章结构十分完整。
三、合作探究: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
本文的论点是: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2、为什么说“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如何理解“真理的普遍性”?
明确: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的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所谓的“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过的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的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3、课文是如何运用例证法来论述观点的?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概莫能外。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4、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明确:①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
分析: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②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分析:“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5、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明确:①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分析: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②科学的普遍性的句子: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分析: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6、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
明确: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四、教师小结:
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历来论述它们不同的文章较多,谈相同的比较少。作者独辟蹊径,偏要谈同,而且找出两点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进行论证,真是独具慧眼,学识超人。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                                                                      
12、科学与艺术
论点:共同基础,共同追求。(开门见山)
论证:艺术创造力与真理普遍性;科学创造力与普遍性。(举例论证)
论述:普遍性相同,都需智慧、情感。(道理论证)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6
《科学与艺术》导学案
《科学与艺术》教学实录
《科学与艺术》教学设计4
《科学与艺术》学案
《科学与艺术》ppt课件4
《科学与艺术》教案3
《科学与艺术》练习题
李政道《科学与艺术》原文阅读
《科学与艺术》教案2
《科学与艺术》说课稿
《科学与艺术》ppt课件3
《科学与艺术》ppt课件2
语文版《科学与艺术》ppt课件1
《科学与艺术》备课资料
《科学与艺术》教案1
《科学与艺术》同步练习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