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江淮十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
|
作者: 上传者:tomacc 日期:15-09-05 |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国散文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诸子的著作,成就了我国古代散文创作的第一高峰。两汉的《史记》、《汉书》中不少篇章也可视为优秀散文作品。到了魏晋南北朝,秦汉的散文失去了锋芒,渐为骈文所取代。骈文要求骈辞丽句,音韵铿锵,曾经起到了丰富“艺术语言”、提高汉字艺术表现力的作用。但骈文发展到后来,专事涂泽,堆砌典故,造成偏重形貌的浮艳文风;成为表达思想感情的桎梏。 唐代的陈子昂“属词皆以经典为本,时代钦慕之,文体一变”之后,萧颖士、李华都曾为扭转华靡柔弱文风作过努力。但由于积习已久,终未能奏效。“安史之乱”后,唐王朝面临着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政治腐败的严酷局面,一些有进取变革精神的文人学士奋起抨击时事,改革弊政。政治上的革新也引起了文学上的革新。韩愈、柳宗元顺应时势,打出“复古”的旗号,申言恢复秦汉散文传统,提倡散文,反对骈文。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提出“文道合一”、“文以明道”、“不平则鸣”等主张以及“惟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各识职”的革新文体的具体规范。他们在散文创作中,弃因袭,崇尚独创,大力实践不拘长短、抒写自由、传道授意的散文创作。到宋代,欧阳修又极力推崇韩、柳,继韩柳“文以明道”说之后,更提出了“文道并重、道先文后”的观点;继他们“不平则鸣”论之后更提出“穷而后工”的主张,坚持和发扬了我国散文的优秀传统。欧阳修这些主张对于王安石、三苏和曾巩等人有很大的影响。显然,唐宋八大家的文学思想、审美观念,从总体上看,是一脉相承并互相辉映的。此为史家所共识。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创作,各具文采。就单独个人创作而言,其风格是独创和多样的统一;就八大家综合起来作考察,又构成了唐宋散文异彩纷呈的艺术整体。这是继魏晋南北朝“文学自觉”之后,由散文这一文体自觉中产生的最可宝贵的艺术结构。 关于八大家的艺术风格、创作个性,早就有“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 | |
| 标题: |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
| 文件大小: |
221K |
| 文件格式: |
zip |
| 作者: |
|
| 下载地址: |
点击本地免费下载
下载说明 阅读说明
下载工具 |
| 下载说明: |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
* 使用本资料有困难请阅读说明或给管理员留言。
|
|
暂无图片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