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9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5-04-13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教育学生牢固树立首创精神,在现代化建设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为振兴中华而奋斗。
2.学习课文在行文上善于联想、思路开阔的特点。
3.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赞美的内在精神;文中的联想和想象;本文富有哲理
性的语句。
教学设想:[课前准备]墙报上开辟“三峡园地”,介绍三峡风光、三峡工
程以及有关三峡的诗文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时艺术化地涉及“音、画”,强化朗读、情境模拟表演、即兴演说、系列组图欣赏等综合实践方法。
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尽量有机插入与课文主旨有关的新信息,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点拨分析理解一些关键语段,让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发散思维,主动探讨,各抒己见,给“表现”的机会,体验研读文本后的成功的喜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持续发展。这样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美文诗话导入 开讲引入相关美文、诗话,营造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敲响学生向“新思维”进军的第一个情感音符。
(一)先用多媒体跳出一段字幕背景:
三峡,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三峡,华夏文明的一处摇篮!
一幕幕精彩历史在这里驻足!一个个盖世英雄于此地流芳!
(二)再引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一段话──在国外,曾有一个外国朋友问我:“中国最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一个,请只说一个。”这样的提问我遇到过许多次了,常常随口吐出的回答是“三峡”!
(三)快速展示《长江三峡》风景导游图,随图播出李白诗歌《早发白帝城》,配乐《长江之歌》,师生共同朗诵,由末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明确课题《过万重山漫想》,简要释题。
2、由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导入,“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船过三峡时速度之快。 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漫想”反映的是时间,组材。
人们一旦面对奇景,惊叹之余,总喜欢追根溯源,遥想当年。这是很自然的联想。看长城,会想秦始皇时代人们是怎么造长城的。同样,过三峡,也会想到很多很多。想象力的丰富奇幻,思路的活泼开阔,是与一个人的渊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刘征(原名:刘国正,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作家和教育家、中华诗词学会的副会长、全国中语会名誉理事长)的想象是依据历史知识的推理,有根有据地想象的。我们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确是思路开阔的重要条件。
二、学生快速阅读,作记号,查字典
三、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
1.问: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
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
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写景部分请同学朗读(第2节)
2.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投影填空: “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作者在这里用了多种修辞以突出过万重山的观感。而这观感更详尽的则来自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三峡各自特点总特点
瞿塘峡(夔峡)雄、奇风光神奇 雄伟壮美
巫峡秀、奇
西陵峡(巴峡)滩多特险充满险情
3.齐声朗读写景部分,体会想像一下这雄、奇、险的万重山。
四、分析课文
1.找出课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
①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作者“一个古怪的念头”缘何跳出来?熟读第二段后再反复思考和体味。
②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从而引发了一场上下几千年的“漫想”。1-3节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也可叫作“引子”;话题就此打开,遐想展翅飞翔……
③再想下去。
④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⑤我的思路被隆隆的爆破声打断。
2.作者的思路沿着“历史——现实——未来”这样一条线索展开的。
提出了“天问”式的疑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在这个总题目下,作者首先肯定了这个人的存在而不着眼于落实到具体的某个人,然后宕开一笔,延展开去,寻找一连串问题的答案:
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比春秋战国时期“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毫不含糊地使用原始的独木船。
他是否真是第一个?——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半路折回者,中途遇险者……
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起什么?——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作者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在他的想象里为我们塑造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这个人敢为人先,不怕危险,不顾旁人的讥笑和阻拦,毫不含糊地登上独木船,面带微笑,勇往直前,而鼓舞他穿过三峡的力量就来源于那个“只是……”的想法。这是一种朴素而又伟大的思想,是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方向。作者在完成了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刻画之后,又将他漫想的触角伸向茫茫的江水,并向凿开三峡、洋洋东去的江水发问:可曾想到后来竟会变成“人的胯下坐骑么”?从而反衬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伟力。
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另外一些“第一个人”:
①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②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③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④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
⑤新长征中“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行文至此,作者笔下的“三峡”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类已经跨越和将要跨越的各个领域的高峰;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也成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人类创造历史的意志和力量。正是难以数计的这样的人,构成了历史的脊梁。作者的“漫想”就因为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而开阔、深邃。
3.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 不怕风险、勇于开拓的精神。
在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我们需要的正是那种敢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精神。
五、专题情境实践
(一)作者是怎样描述三峡风景的?
提示:提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欣赏一组三峡沿途风光图,使学生在听觉与视觉的感应下,对雄伟、神秘、惊险的三峡特色有所领悟,自然引入对“漫想”的理解。
(二)“漫想”是“不加拘束地想”,“三峡”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能让作者产生绵绵的“漫想”呢?请同学们结合第2自然段中的关键语句回答。
提示:文中的排比句、比喻句、夸张句、设问句及动作描写的句子可以让学生品味。
(三)“漫想”又不能不受拘束,它得紧紧立足于眼前的景物。课文是怎样将眼前的实境与心中的漫想恰到好处地交织在一起的?大家能找出文中有关漫想的语句吗?
提示:这些句子既点明游踪的线索,又交待漫想的思路,使全文融为一体,起到了过渡衔接的作用,使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四)“漫想”随着行程展开,作者首先想到的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既然是第一个,总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挑战者会遇到哪些困难?
提示:涉及“物质条件、个人素质、精神压力”等方面的困难可以引导学生用四字短语来概括。
(五)如果回到那个时代,如果大家就是旁观的、嘲笑的、反对的人,而我就是那位挑战者,请同学们作个情境模拟,想象一下你们对我会有什么样的言语举止呢?
提示:教师尽力做好交谈环境的创设者,文本对话教学的引导者,关注学生的情感、心灵,让学生学得主动、生动、灵动,有真情、真趣、真意,让学生的生命充满生机与活力。
(六)挑战者前行的路上,他要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地形条件呢?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写得很精彩?
提示:指名两个学生用改写人称的方***换朗读第9自然段,其他同学带着问题提朗读,然后让学生交流品味语言。
(七)文中一再强调同一句话:“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你认为第一个挑战者到底有没有想过这些困难呢?请大家发表看法。
(八)为了更好地体会挑战者当时的心情,谁愿意扮演挑战者作一番《登独木船宣言》?
(九)“只是想走出去,扩大生活的世界。”这是支撑挑战者的理想。于是“他用竹篙一点,船开动了”。这里用了“一点”,而不用“一撑”、“一拨”、“一划”等词语,对刻画人物的精神有什么帮助呢?
(十)当勇士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除了崇敬和赞叹还能说什么呢?此时此刻,作者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时间和空间飞去”,让我们齐读11自然段、男女生轮读12自然段并思考他又想到了什么?
提示:学生明确作者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联想到了历史上无数个第一人。文中的“三峡”不单单实指长江三峡,还象征人类行程中难以数计的困难。
六、思考:
1.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七、继续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第三部分)
作者收束了他的遐思漫想,运用记叙和抒情的笔触,描绘出万重山过后那种宽阔、平静、恬然的自然景象。江水一泻千里,天空开阔,地面平旷,沙鸥在自由飞翔。这景象,与文章开头所描写的江流狂暴、高山起伏、神奇莫测既是鲜明对照,又构成前后呼应。只有在这个时刻,在穿过三峡之后,才能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为什么作者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作者在事业上有首创者甘苦的体验,面对三峡,他能想像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开拓通道的胜利喜悦。至于今日畅游三峡的喜悦又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正是他给后人创造的幸福。因为,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毕竟是古人说无法想象的。毛泽东还想象着“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何况几千年的人们。这样写,既显示了今人与古人的相通,又显示了今人对古人的超越,既显示了继承,又显示了发展。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八、结束语
同学们,原本带有神秘与幻想之感的21世纪已充满竞争气息地站在我们面前,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你在“一课一得”中能对“三峡精神”写点新的注脚吗?让我们拿起新的武器——科学技术去穿越更多的“三峡”!
九、课后比较本文和《长江三峡》在写作方面的异同。
①内容 ②表达方式 ③语言特点
词句赏析
1.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变得狂暴了。
忽然,写出感情变化之大;落进,写出水势落差之大。
后两句则从感觉上写出河面变得窄小,水流变得汹涌。
2.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第一个,是的,……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设问——回答,字里行间演绎着的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的轨迹,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严肃的探索精神。
十、总结
1、体会三峡的像征意义:三峡风光神奇、雄伟壮美,但却充满了风险,今天的“新长征”犹如穿越三峡,行程是艰险的,但我们应该有敢于冲越险阻,向着既定目标执着 前进的大无畏精神。 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本文借游三峡漫想,讴歌了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的征程中发扬首创精神,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2、本文由景生发联想,感悟哲理,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叙议结合是本文的鲜明特点。 本文有许多语段由问句组成,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思索的认真程度。由现实引出“设想”,而“设想”又紧扣现实,文章神思飞越,却又显得实在,很具感染力。
3、课堂小结,深化主旨
(一)课堂小结:学生欣赏图片“历史上的第一”,教师适当小结。“第一个”就是历史的创造者。在改革开放继续深入的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勇做“第一个”,敢为“天下先”的民族创新精神。“当年惊心今见惯,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中华民族以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热情,塑造着一个又一个民族的“脊梁”,他们如星星点灯,感动着我们,鼓舞着我们,也喜悦着我们。
(二)师生合唱《真心英雄》
十一、布置作业
1.朗读第八至末尾几段,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情感和主旨。
2.当堂完成【思考和练习】三
3.作文:首创者的艰险与喜悦——读《过》有感
(写作启示:联想;文化底蕴——崔永元主持实话实说,阅读上千本书。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过万重山漫想》复习练习
《过万重山漫想》ppt课件(37页)
《过万重山漫想》导学案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8
《过万重山漫想》阅读练习及答案
《过万重山漫想》ppt课件5
《过万重山漫想》ppt课件4
《过万重山漫想》mp3音频朗读
《过万重山漫想》说课稿
《过万重山漫想》练习题
刘征《过万重山漫想》原文阅读
《过万重山漫想》ppt课件3
《过万重山漫想》参考资料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7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6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5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4
《过万重山漫想》教学设计3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2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1
《过万重山漫想》ppt课件2
《过万重山漫想》ppt课件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