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永久的悔》教案5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15-01-0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而自然的描写方法,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的复杂的感情;准确认读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和文中的几个成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到文章的线索入手,然后围绕线索按照段落顺序逐步讲解,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问题法、讨论法、朗读法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子欲养而亲不待”,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亲人对他们的爱,让学生审视自己的行为,珍惜亲情,探寻与父母亲人相处的最佳方式。

教学重点

    1、从真实平淡的语言中感受复杂深沉的情感,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学习并掌握本文真实平淡的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

1、本文的线索;

    2、文中对母亲的描写不多,但感人至深,原因何在?

教学准备

    预习、小黑板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朗诵唐代诗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母子情深的由衷赞颂。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反映母子情深的散文《永久的悔》。(板书:永久的悔 季羡林)

  2、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季羡林。大家请看课件,这位就是季羡林先生。上节课我已经布置了同学们预习新课,那么有哪位同学来说说本文的作者呢?

明确: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今临清)县人。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并与其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清华'四剑客”。1934年毕业后,在济南山东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主持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福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近年担任《儒藏》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研究院的首席顾问。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   

3、师:写这篇文章时季老先生已年近九十,却还在对一件往事耿耿于怀,可见这件事在他的内心深处有着怎样深刻的地位。那么,让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永生难忘,始终无法释怀的到底是一件什么样的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季老先生的回忆。

二、教授新课

   (一)字词积累

    师:我想请一位同学上来为黑板上加点的字注音,有谁愿意上来呢?(小黑板)

  够呛(qiàng) 模糊(mó) 轮廓(kuò) 耕耘(gēng yún)   简陋(lòu)   无缘(yuán)    唾手可得(tuò)   孤苦伶仃(língdīng) 立锥之地(zhuī) 懵懵懂懂(měng) 俯拾皆是(fǔ)  白面馍镆(mó) 寄人篱下(lí)

 (二)把握全文的线索

  1、请同学默读课文。同时思考两个问题:(小黑板)

  (1)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表达了这样的感情?

  (2)本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即这篇散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2、师:刚才大家都阅读了课文,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回忆儿时家里的贫苦生活→母亲把好吃的都让给了我,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因为不能好好侍奉母亲,我的内疚之情→总体上,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板书主要内容包括:(1)回忆儿时家里的贫苦生活;(2)母亲把好吃的都让给了我,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3)因为不能好好侍奉母亲,我的愧疚之情)

    3、好,既然我们已经清楚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请问这篇怀念母亲的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或者说,这篇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板书:线索)

    鼓励学生回答问题。

  明确:“白的、黄的、红的”是本文的线索,贯穿文章始末。  (板书:白的、黄的、红的)

  4、那么,有谁能够告诉我这“白的、黄的、红的”指的是什么?

  明确:吃的(板书:——吃的)

  5、这篇课文的叙事线索就是吃的,通过写吃的来回忆母亲,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但是,以吃的作为线索的散文并不常见。那么,为什么作者会用吃的作为本文的线索呢?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在文中有提到,请大家把它找出来。

    抽学生朗读相关语句  “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

    明确:首先,作为一个孩子最关心的东西就是吃的,尤其是在家境不好没有好东西吃的环境中。所以吃的就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次,因为家境贫苦,一有点儿好吃的,母亲自己舍不得吃总是给孩子吃,以至所以好吃的东西都与母亲无缘。所以,这篇怀念母亲的散文就围绕着吃的来写了。这样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就一点儿也不复杂了。

    6、现在我们从总体上来把握文章。请同学们看课文,课文的开头写道“我永久的悔”,而在结尾处又提到“这就是我永久的悔”。请问,课文在结构上安排有什么特点?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是首尾呼应的写法,起强调作用,饱含了作者强烈的悔恨之情,与题目“永久的悔”紧紧相扣。

   (三)分析课文1、2自然段

    1、师: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对本文的内容及情感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就让我们根据自然段来解析课文。

    2、请同学们齐读课文1、2自然段

    3、师:同学们文中的“我”心中“永久的悔”指的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明确: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板书: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4、师:“我”心中“永久的悔”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那么,为什么说这个“悔”在“我”心中是“永久的”?文中用了哪些词给这三个字做了更深刻的解释。

     抽学生回答。明确:“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板书: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5、师:因为这个“悔”是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所以它在“我”心中是“永久的”。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用了两个词或者说是两个成语来进一步体现“永久的悔”,这两个成语是什么?

     抽学生回答。明确:对,就是“俯拾皆是”、“唾手可得”。

    6、让学生用上面两个成语造句,并加以点评。

    7、总结这堂课的内容——主要内容、叙事线索、“永久的悔”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认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真掌握字词;

3、思考课后第一、二两题。

四、板书设计

                                2、永久的悔

                                       季羡林

     

                         内容:回忆儿时家里贫苦生活;              

                      母亲把好吃的都让给了我,表现母亲对我的关怀;

                      因为不能好好侍奉母亲,我的愧疚之情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吃的

                         永久的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总结:母亲——艰辛;作者——愧疚;读者——心酸。(板书:母亲——艰辛;作者——愧疚;读者——心酸)

二、阅读理解3、4自然段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思考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抽多名学生回答,并总结。

    明确: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述了作者儿时贫困的家庭情况,勾勒出了母亲的大致轮廓,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调。

  2、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3、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4、师:母亲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明确:娘家姓赵,十分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5、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组织学生讨论。明确:五里路并不能算是很长的距离,然而母亲却一生都未能够走出过这五里路的距离。母亲一辈子也未离开过家乡,未离开过自己的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母亲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她把自己一生的时光都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了这个家、贡献给自己的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然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包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三、分析阅读5-8自然段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回答。明确:红的

  4、那么,这个“红的”指的是什么?你是从文中哪里得到这个答案的呢?

  明确:“红的”指得是高粱饼子,是最不好吃的吃的。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回答。明确: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办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同时思考两个问题:①如何理解“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这两句话的感情?②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组织学生讨论。明确:①母亲一生都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点好吃的东西统统留给了儿子,而自己却忍受着吃糠咽菜的困难生活。作者对母亲一生的艰辛生活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更是对母亲的思恋与怀念挥之不去。②因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十分的伟大。

四、分析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1、抽一个学生朗读第9、10自然段。

  2、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听完了这两段的朗读,同学们有什么感觉吗?

  明确:这两段文章每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年少时对母亲的恩情理解得并不深刻,等到知道报答时却已不能这里面包含了作者多少无奈啊!

  3、请同学们看第9自然段,如何理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他好象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明确:①家境贫寒,儿子远离身边,为了艰苦的生活她几乎操碎了心,那么,笑容从何而来呢?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这个家,给了自己的孩子,她在生活中将承受了多么巨大的苦难与压力呀!这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包含了儿子多少的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②作者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能力不能独立,虽空有孝心一片,却无实现尽孝母亲的美好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却永远的走了,自己也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每想至此处,就会心肝俱裂,泪盈于眶。成为一永久的遗憾,永久的悔。

  4、大家是如何理解“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明确:树想要静止,风却不停的刮动它的枝叶。比喻形势与自己的愿望相违背。多用于感叹人子希望尽孝双亲时,父母却已经亡故。

  5、一般纪念性的文章都会围绕被怀念的对象展开,但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却极少,请同学们找找文中有几处对母亲进行了直接的描写?

   明确:第7自然段母亲给我月饼及第9自然段的一句话。

  6、虽然对母亲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明确:(1)这是一篇表现母爱的作品,这一点很能引起读者与作者的共鸣;本文感人在于本文所表达的情。(2)作者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作了很多的铺垫,如家庭的贫困表现出母亲生活的艰辛等等。

  7、总结:学习完这篇课文我们应该深刻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体会到亲人对我们的重要性,所以我想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现在的感受。这感受可以是对课文的感受,可以是自己在生活中对亲情的感受,任你们发挥。  

五、布置作业

  1、带着感情反复朗读课文;

  2、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母亲不知有多少个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请随意想象一个片段(如村口眺望、临终思念等等)对母亲的心理活动进行描写;

  3、请同学们回家后为自己的长辈做一件小事,以实际行动来表达我们的孝顺。当然,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也一定要孝顺我们的长辈。

六、本课小结

    这节课主要按段落顺序对课文进行了较为详尽地分析,使学生对文中质朴语言所蕴含的复杂情感有了深入体会,明白了文章之所以动人应在于情而非文。学生通过此课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及长辈对自己的关爱,懂得思索探寻与他们相处的最佳模式,莫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空悲切。

七、板书设计

 

                      2、永久的悔   

                     季羡林

           

                   作者————母亲————我们

                           悔————  苦—————孝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永久的悔》问答练习题
《永久的悔》ppt课件(24页)
《永久的悔》课堂实录
《永久的悔》问题学案
《永久的悔》ppt课件(17页)
《永久的悔》ppt课件(19页)
《永久的悔》ppt课件(32页)
季羡林《永久的悔》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永久的悔》课文阅读
《永久的悔》复习笔记
《永久的悔》导学案
《永久的悔》说课稿3
《永久的悔》说课稿2
《永久的悔》练习题
《永久的悔》ppt课件10
《永久的悔》ppt课件9
《永久的悔》导学案
《永久的悔》学案
《永久的悔》读后感
《永久的悔》ppt课件8
季羡林《永久的悔》原文全文阅读
《永久的悔》综合练习
《永久的悔》ppt课件7
《永久的悔》ppt课件6
《永久的悔》ppt课件5
季羡林《永久的悔》mp3音频课文朗读
《永久的悔》《铁骑兵》教案及练习
《永久的悔》flash音乐素材
《永久的悔》说课稿
《永久的悔》教学设计4
《永久的悔》ppt课件4
《永久的悔》案例设计与教学反思
《永久的悔》课件3
《永久的悔》ppt课件2
《永久的悔》课件1
《永久的悔》同步练习
《永久的悔》重难点分析
《永久的悔》教案3
《永久的悔》教案2
《永久的悔》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