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一切生命都有尊严,一切生命都有梦想
秦宁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3、学习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学习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标题解读
以重复的方式强调“一切生命”,以对称的方式产生庄严感。
——把标题改为“一切生命都有尊严和梦想”或“残疾人也有尊严和梦想”,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阅读全文,.边看文章,边在书上画出重点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各起什么作用。
2、文章结构梳理。
明确:一.引:引用张继钢的话提出中心论点。(1)
二.议:承上展开论述。(2-3)
1.以运动员为例证明。
2.引用刘淇、运动员的话证明。
三.联:层进法,进一步谈如何保证残疾人的尊严和梦想。(引用克雷文的话进行论述)(4)
四.结:举办残奥会的目的。(引用主题歌和胡锦涛的发言论述)(5-6)
三、学生在读课文,学习文章的论证结构与方法。
1、论证结构采用经典的“引—议—联—结”格式,非常清晰;论证格式上采用层进法,逐层深入展示作者思考的内容。
2、论证方法
(1)引证法为主。——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引证法?各有什么作用?
(2)例证法为辅。——课文的是怎样运用例子的?
四、研读探究
1.从“残废人”到“残疾人”、“有特殊才能的人”,这些称呼的改变,你有什么感想?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怎样评价北京残奥会的意义?
——能让我们明白所有的生命都有尊严和梦想;
——能引起人们对残疾人更多的关注;
——能进一步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关怀弱者,尊重人权。
五、课外拓展
有人认为残奥会的可观性比不上奥运会,举办残奥会不过是借这种形式来表达对弱者的同情,观众的同情多于佩服,你赞同这种看法吗?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同学分成两组,自由辩论,之后选代表辩论)
六、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内容上难度不大,学生还是较容易掌握好的。所以难点应为残疾人精神的学习和感悟。方法上课考虑举例与对比并用,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与学习。古今中外值得我们学习的身残志坚的代表有:司马迁、贝多芬、何军权(残疾人游泳四姐冠军)、彼斯托瑞斯(南非无腿飞人、刀锋战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