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做人与处世》教案1
作者:   上传者:liweiyan  日期:09-09-06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关注文中谈到的天人、人人及个人思想情感矛盾与平衡的三个关系,并就其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深入思考。
2.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体会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3.体会文章平实的语言风格,积累文中引用的名句。
4.查找资料,了解作者,阅读他的其他散文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理解并深入体会文章核心观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调动个人生活的感知和阅读积累,深入体会文中提到的三个关系。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天地之间、社会之中,每天要处理很多复杂的关系。比如与家人的关系、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等。如果这些关系处理得恰当,我们的生活就会顺心,否则,我们就可能陷入苦恼。我国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季羡林先生就有这方面的感悟,我们来看看在他的心里,人们需要处理好的最重要的关系有哪些。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做人与处世》。(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学生翻书。)
二、作家及作品介绍。(可使用多媒体)
(学生借助预习资料进行介绍,教师补充总结。)
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富有传奇色彩的:他1911年出生在鲁西北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庄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6岁以前,他甚至从没有接触过笔和纸。6岁那年,他到济南投靠叔父,开始念书,1930年同时考取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后又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留学。回国后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的职务。读过他的传记的人感慨地说:“作者不盛气凌人,书写得亲切,使人感到,资质平常的人只要勤勤恳恳,也总能多少有点收获。”勤奋确实是季羡林由一个最贫苦的少年转变为知名学者的关键之所在,直到步入晚年,他仍然保持着一个习惯——每天四点起床开始研究写作,号称“北大一盏灯”。
他的文章自然清新,且十分关注人与大自然的和谐问题、社会公德问题、爱国主义与奉献精神,他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文字感召了无数的青年人。
今天,就让我们在他的带领下,共同思考“做人与处世”的话题。
三、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与学生合作范读课文(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定几名学生分段朗读),提出要求:
参与朗读的同学吐字清楚,准确把握朗读的节奏;其他同学圈画生字词,并能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2.教师与学生合作朗读。
3.整理生字词。
范畴  惩罚    不一而足  屡创奇迹
匮乏  简明扼要  天人合一  发人深省
箴言  磕磕碰碰  庶几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4.作者认为“做人与处世”的关键是什么?
做人与处世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三个关系,即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5.作者开篇就指出自己的基本想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开门见山,第一段统领全文,使读者能够一下子把握文章的内容。
四、深入研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1.我们先来看看“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文中哪几段在谈这个话题?
明确:第二段至第四段。
2.从篇幅上不难看出这是作者重点论述的一个方面。默读这三个自然段,看看作者认为人与大自然应该是什么关系?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当是伙伴,即“天人合一”。人类应当采用和平手段向大自然索取。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先列举了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两种手段:和平手段与强制手段。并举出采用强制手段的西方人所取得的眼前利益。紧接着在第三段即指明这种看似“征服”的做法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即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两段内容一对比,不难得出这种“征服自然”的强制手段是错误的,在此基础上引出人们高呼环保的做法正是符合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并希望人们能够说到做到。
3.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你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是什么关系?人类应如何面对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善待?(“思考与讨论”二)
明确: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人本来也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即人类是大自然中的普通一员,人类要想生存,必须有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物质供应,这种供应只取之于大自然,我们要依赖大自然而生存。
人类在面对大自然时,需要的是谦逊,而非傲视;是友善,而非征服;是保护,而非破坏。我们应像作者所说的,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以和平的手段向大自然索取自己所需的生活生产资料。造物是有尽藏的,用之是有竭的。我们在使用大自然资源方面,决不能肆无忌惮地浪费,只有这样,我们及我们的后代才能向自然索取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
4.除了文中所举出的实例,你还能举出哪些以强制手段向自然索取或大自然给我们以惩罚的例子?
明确:如人们为了牟取暴利而大肆捕杀藏羚羊等野生动物,使得许多物种濒临灭绝;近几年我们所遭受的“非典”和“禽流感”等流行疾病;沙尘暴对我国北方地区气候的严重影响、大范围的干旱或冰雪灾害等。确实到了我们该深刻反省的时候了。
5.与后两种关系相比,作者为什么不惜大量笔墨论述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呢?
明确:因为这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大话题,而后两者则更倾向于个人的处世之道。如果解决不好人与大自然这个最根本的关系,整个人类将陷入生存的危机,也就谈不上个人的处世问题了。
教师总结:所以季羡林在其他很多文章中都反复提及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的问题,并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本世纪人类需要解决好的最重要的问题。他还在一些文章中引用了诗人歌德的名言:“大自然从未犯错误,犯错误的是人。”就让我们虔诚地接受作者的观点:天人合一,只有把大自然的利益看做我们自身的利益,我们才有可能更长久地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
6.作者认为应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明确:“真”和“忍”。即真情实意相待,相互容忍。
7.对于这方面,你有切身体验吗?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处理日常生活中与别人的关系的?
(鼓励学生交流自己的生活经历及感悟,可围绕真诚与容忍展开,也可提出其他的观点。关注课下注释对张公艺的介绍,加以积累。)
8.作者只以寥寥数笔阐述自己对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与平衡的关系的看法,认为诸葛亮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你是怎样理解诸葛亮这两句名言的?
明确:保持清心寡欲,以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摒除心中的私心杂念,对生活持淡泊之心,令心神宁静,才可以令自己的精神追求进入更高的境界,令自己的志向更加远大。这样的人没有私心,也就没有了思想感情的矛盾。诸葛亮的一生正是如此,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毫无私心杂念。
五、语言积累。
学生再次浏览全文,画出值得积累的语言点。
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天人合一
有多种理解,文中解释为:“天”即自然,“人”即人类。“天人合一”即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统一,不要成为敌人。
3.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不追求名利,生活俭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
六、作业。
查找季羡林其他散文作品自读。(推荐篇目:《月是故乡明》《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春归燕园》《八十述怀》)
板书设计:
做人与处世
季羡林

 (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 龙燕)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做人与处世》之《悠悠艾叶香》阅读练习及答案(2019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题)
《做人与处世》ppt课件(43页)
《做人与处世》教学案
《做人与处世》导学案
《做人与处世》说课稿
《做人与处世》学案
季羡林《做人与处世》读后感
季羡林《做人与处世》阅读练习及答案
《做人与处世》ppt课件3
季羡林《做人与处世》ppt课件2
季羡林《做人与处世》ppt课件1
季羡林《做人与处世》原文阅读
《做人与处世》教学设计2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