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
一、宏观把握中考要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08学科说明变化:增加了一项要求:“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
二、纵观河北中考变化:
07年:一个文段,题点对比:
邹忌向齐威王进谏的方式与《出师表》中诸葛亮向刘禅进谏的方式有什么不同?(3分)
08年:选用课外材料来探讨文章内容。
下面这段文字说明了什么?(3分)
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官,可以免税。
07年的变化打开了对比阅读的一扇窗口。
08年的变化又让我们关注课外材料的恰当运用。
三、横向观察其他省市中考:与河北不同的形式:
1、课内文段的对比阅读:
示例:2008湖南郴州市
〖甲〗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小石潭记(节选)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5.对以上两个文段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句话朗读节奏的划分是“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运用了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C.甲文中关于“先忧后乐”的名句常常被今人用来抒发自己伟大的政治抱负。
D.〖甲〗、〖乙〗两文的作者范仲淹、柳宗元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将课外材料融入到一个题点上进行对比:
示例:(2008长沙市)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3.下则链接材料与《岳阳楼记》所表现的胸怀抱负有什么内在联系?
【相关链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3、课内与课外文段的对比阅读:
示例:
2008南京市【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树间,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尝秋夜坐钓月矶,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又今年春中,与无际偕访仲和于此。夜半月出无人,相与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悠欲与清景俱往也。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明]李流芳《游虎丘小记》,有删改)
12.承天寺的夜色与虎丘的夜色有哪些共同特点?(2分)
4、一个课内一个课外文段并列两个阅读。
2008年南通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0-23题
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0.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2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中的意思。(4分)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2.你认为吴起是怎样的人?请结合上面的文言文简要阐述。(至少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4分)
23.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问题。(4分)
十年春……战于长勺。 ……
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四、合理安排自己的复习方案
1.课标内文章全面复习。基础字词、句子翻译要在“准” 上下功夫。要一分不失。问答题要在吃透文本基础上对内容、语言、写法、情感等各方面进行细致地梳理。
2.在完成第一项复习基础上有条理地进行题点上的对比、文段的对比及浅易的课外材料补充。
(一)题点上的对比:
(1)用学过的文章设置比较点:
示例一:《桃花源记》: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示例二:《岳阳楼记》:
作者结在尾发出“微斯人,吾与谁归?”的慨叹,周敦颐《爱莲说》中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你认为二者有何区别?
(2)以相关链接的方式进行某一题点的对比。如:2008长沙市。
(3)以补充课外材料的方式加深对文章某一方面的理解。如:2008河北省。
(二)文段间的对比。
文段间的对比是复习中的一个难点。但我们在带领学生复习的时候千万不要盲目地搞题海战术,占大量的时间、搜罗大量的对比题让学生训练。而是要把对比阅读的一般规律与答题技巧展示给学生,提高做题的技术含量。
我的复习方案:
1.明确对比阅读的要领:“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做文章。异中求同,是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特点,揭示一般规律;同中求异,则是通过比较归纳出各自的特点,揭示个性特征。
2.把课标文章按主题分类(如:战争、山水、学习、治国、言志、劝谕等)
每一类别选一篇文章进行对比训练。引领学生感知此类主题经常如何对比。
3.所选文章应在“同”和“异”上设题。设题范围包括观点道理、写作方法、人物形象、思想感情等各个方面。
示例:《送东阳马生序》
(1) 内容、道理:
示例一:
[甲]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节选自《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
[甲]文作者宋濂与[乙]文的吕蒙均学有所成,但成功的主要原因又有所不同,结合选文说一说他们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示例二:
[甲]既加冠,……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2)写作方法:
示例:
[甲]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乙]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元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颢于颍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四年而颢死,时闻之,设位哭寝门,而以书赴告同学者。至是,又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一尺矣。
甲乙两都写了天气的寒冷,其写作目的是否相同?为什么?
(3)写作意图:
[甲]《送东阳马生序》
[乙]《黄生借书说》(节选)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作者)授以书而告之曰:“……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推积)大满,素灰(书中蠡虫)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同人共用)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甲文作者借到书“手录” ,乙文作者借不到书“形诸梦” ,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共同心态?两文写作意图的共同点是什么? (4)人物形象:
示例一:
[甲]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比较[甲]、[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
示例二:
[甲]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人生经历有哪两个主要共同点?
示例三:
[甲]余幼时即嗜学……卒获有所闻
[乙]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两段中的主人公在兴趣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在读书的方式和目的上,不同之处是什么?
4.引领学生掌握相关做题技巧。
[甲]《送东阳马生序》
[乙]《黄生借书说》(节选)
甲文作者借到书“手录” ,乙文作者借不到书“形诸梦” ,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共同心态?两文写作意图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题技巧:
1、立足于课内文段,探究课外文段内容的异同。
如第一问:表现了他们什么样的共同心态?那么,首先要分析甲文人物的心态是什么,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分析出:主人公渴望读书,心情迫切。那么,乙文中作者借不到书为什么形诸梦?与甲文相同吗?经比较,会很容易得出答案。
2、要利用一切提供的信息,包括出处、题目、注释、总结句、点题句等,并调动过去的知识积累,从中得到结论。
如:比较写作意图的共同点,可以关注甲文题目为《送东阳马生序》,是赠送东阳马生的;文中还有一句总结句:盖余勤且艰若此。这一句又提示我们,此文目的在于勉励马生要勤奋读书,不畏艰苦。沿着这条路子再看乙段题目与结尾,就能分析出两篇文章目的都在于劝勉年轻人珍惜当下条件,勤奋读书。
3、对某一方面出错比较多的,要进行同一题点的反复训练。
如:《鱼我所欲也》写作方法
07芜湖
[甲] 《鱼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诗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仿例:
[甲]鱼,我所欲也……贤者能勿丧耳。
[乙](晋灵公)犹不改。宣子骤(屡次)谏,公患之,使鉏麑(zū ní)贼(杀害)之。晨往,寝门辟(开)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
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