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师频道 >>中考语文大纲及说明 >>
2008年仪征市中考语文试题质量分析及教学建议
作者:   上传者:333333  日期:08-10-25


2008年仪征市中考语文试题质量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试卷基本情况

2008年中考语文试卷总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全卷计24题,试卷分为Ⅰ卷和Ⅱ卷两部分。Ⅰ卷选择题6题,16分。Ⅱ卷共18题,积累运用3题,19分;阅读理解14题,55分;作文1题,60分。Ⅰ卷包括注音正误辨别、标点符号使用、成语运用、病句选择、课文内容理解、对联等六项内容。Ⅱ卷的积累运用包括字音字形、默写、专题学习三项;阅读理解有诗歌赏析、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

从题型分布看,选择题8题,占33.3%;填空题3题,占12.5%;简答及表述题12题,占50%。从分值分布看,Ⅰ卷占10.7%,积累运用占12.7%,阅读理解占36.7%,作文占40%。

二、数据统计情况

2008年中考全市参加的学生共有7837人,市均分为109.9分、及格率(90分)为91.1%、良好率(120分)为27.8%、优秀率(135分)为2%。

分数段人数统计如下:

140以上
 135—139
 125—134
 120—124
 110—119
 100—109
 90—99
 90以下
 
30
 127
 1023
 1023
 2237
 1828
 963
 706
 

三、Ⅱ卷具体分析

(一)积累运用(分值19分)

1.试题概述

积累运用试题总体分布较为合理,做到了识记与运用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能够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和运用能力。第7题字音字形,注重常知常识字的考查,题数适中;第8题默写,分值较往年增加了2—3分,注重考查古诗文的积累,有一定区分度;第9题能力要求高,既考查学生专题知识更考查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2.答题情况及存在问题

积累运用总体得分情况较好,得分率比较高,有的学生得满分,但高低分的分差值比较大,说明积累运用设题及考查效果较理想,体现了重基础、重能力、重学习态度的命题原则。存在问题:第7、8题学生的错别字多,第9题不少学生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不强。

3.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加强字音字形的训练,督促学生记忆名言警句,尤其提醒学生易错字的书写,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运用的水平。

(二)诗歌欣赏(分值5分)

1.试题概述

诗歌欣赏部分较去年变化较大。分值增加了1分;内容上,把二首诗放在一起比较阅读;题型上,以前都是主观性的表述题,今年出现了两格填空题。这些变化体现了诗歌欣赏教学的重要。从评价上看,注重了学生对诗歌背景、内容、情感、技巧等方面的全面考查,同时,更加注重强调答题的准确性。

2.答题情况及存在问题

学生答题效果总体一般,多数学生理解出现偏差,尤其对第二小题“具体解说”中的“具体”这一要求落实不够,第一小题两格填空失分较多。

存在问题:对两首诗内容不熟悉,导致二首诗混淆,张冠李戴;理解不透彻或词汇量不足,填空题答案错误及语义模糊较多;对第二小题中“具体”这一要求落实不到位,因而答案不全面;对二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理解不准,尤其是《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一首。

3.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重视诗歌欣赏教学,引导学生知人论诗,注重对诗歌细致全面的理解和欣赏,忌单一欣赏,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关注个人体验。

(三)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1.试题概述

文言文阅读题目难易适中,切合学生实际,既紧扣学生所学的知识内容,又考查了学生运用能力。仍然沿用了课内文言与课外文言比较阅读的形式,重在测试学生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考查的内容与去年大致相同。第11题考查的是重要实词的理解;第12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诸”;第13题考查的是句子的翻译;第14题考查的是对文言语段内容的整体理解能力与情感的迁移。

2.答题情况及存在问题

文言文阅读整体得分尚好,根据抽样试卷此项平均得分11.3分,反映学生文言文基础比较好。第11题失分较多的是“长书”与“县官”的解释。“长书”很多学生只解释了“书”是“信”的意思,而未解释“长信”,评分标准规定只答“信”不给分,导致很多学生失分。“县官”解释为“朝廷”,部分考生仅凭今义去理解,解释为“国家”“政府”,还有一部分学生“朝廷”的“廷”写成“庭”,反映一部分学生基础不牢固。第13题翻译“岂他人之过哉?”不少学生未能将反问语气译出。第14(2)题综合与延伸,大部分学生只扣住“决心”来谈,未能扣住“感激”“敬佩”,部分学生审题不清,没有从马君则或黄允修的角度去谈感想,而是从自己的角度谈导致失分。

3.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必须立足于课内文言文,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文言基础,同时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做到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切忌让学生死记硬背,适当阅读一些课外文言文,把课内与课外的知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的水平。

(四)说明文阅读(分值14分)

1.试题概述

说明文文段选材汶川地震,紧扣时代脉搏。试题考查安排合理,考查了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文章内容地震知识的理解以及情感的迁移。

2.答题情况及存在问题

根据抽样试卷此项平均得分10.9分,得分情况较好,说明设题的合理性及难易适中,也体现了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说明文能力。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第16(1)题学生对“北部”与“北边”理解不清。

3.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掌握说明文文体的一般知识,理解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整体感知文章,帮助学生学会表达,主观表述题要做到准确通顺。

(五)记叙文阅读(分值21分)

1.试题概述

记叙文阅读的文段在选材上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对“人文”的关注,有利于考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第19、20题,是对学生阅读文本获取信息能力的检测;第21题(1)是对文章句子的鉴赏,学生可多角度多层面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第21题(2)(3)是对学生词语语境义的检测;第22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内涵的把握;第23题是一道主观开放性试题,学生在领悟文章主旨的前提下,可结合自身实际,表达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

2.答题情况及存在问题

绝大部分学生能吃透文本,抓住文章主旨,准确把握“母亲”这一形象的品格;对文本的信息获取比较准确;学生注意了答题的技巧和语言的表达;能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写出自身感受,挖掘较深刻。不足的是:词语的语境义,学生回答普遍较差,不能结合语境领会其含义;第23题主观题的回答,部分学生不能把握主旨作答,仅根据“寒冷”“温暖”的表层含义来回答,很浅显;审题不细致,如第20题,要求用原文语句作答,有些学生则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不符合要求。

3.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培养学生对阅读内容信息的筛选获取能力,加强词语语境义的训练,培养学生答题的技巧,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作文(分值60分)

1.试题概述

中考作文为命题作文《回家》,题目拟得好,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说。“回家”的关键词首先是“家”,可以是三口之家,可以是一个大家庭;可以是祖国;可以是故乡;可以是精神故乡等。同时要注意另一个关键词“回”,可以是我回家,可以是他回家,也可以是物回家;可以是一种精神上的回归,可以是回归心灵的家园,也可以是情感故乡。从构思上来看,可以写我回家,写出我回家的过程,回家的惊喜、幸福,也可以回家与离家对比着写,感受幸福;还可以写成心灵的呼唤,精神的感召,心灵的栖居等。

2.存在问题

审题有偏差。有只写“家”,没有“回”的;有写“建家园”‘而忽略“回”的。文章应包含题目的所有内容。

中心不明确或立意浅显。有的学生写作前不知道构思,想到哪写到哪,导致中心不明确;还有学生只写回到自己的家,如赌气离开家,然后再回家这样的构思,因而立意过浅。

文体不规范。不少学生不知什么是记叙文,什么是议论文,一会议论,一会记叙;有的记叙不能围绕一件事展开,东拉西扯,本来写自己的,一会又写到地震;有的议论没有中心论点,或者没有说理,或者不能说理与事例相结合。

语言罗嗦,不简练,不规范,出现一些流行的口语,如“我靠”等。还有语言不成熟,如称“风”为“风婆婆”,称“台湾”为“湾儿”等

3.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重视作文训练,不能把写作看成可有可无的事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要坚持训练;在作文训练中一定要规范写作的文体;加强审题的指导;指导构思,有意识地进行文章的开头、结尾练习;多进行一些语言训练,增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江西省2010年中考语文试卷解读,2011年中考复习几点建议ppt课件
中考毕业生指导:做好人生规划,创造精彩人生ppt课件
中考前主题班会ppt课件
2011年安徽省中考语文备考手册
2011年中考语文备考计划
初中语文复习要讲究策略讲求方法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备考策略研究
金华四中2010年中考备考方略ppt课件
2010中考作文命题趋势与复习策略ppt课件
向中考奋进,与三多同行——初三(1)班主题班会ppt课件
中考前家长会发言稿
农村中学初中语文教学回顾及中考复习对策
2008年泉州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语文科质量分析报告
2008年福建省宁德市中考语文试题质量分析及教学建议
2008当阳市中考语文试题质量分析及教学建议
洪山二中2008年中考备考工作计划
豹澥中学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备考计划
山东省宁津县2008年中考语文备考复习建议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