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5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11-01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

《国语》

  [ 教学目标 ]

  1. 学习掌握谤、溃、障、壅、弭、决、亲戚等文言实词和乃、之、故等虚词。
  2. 学习本文巧妙运用比喻使文章生动形象的方法。
  3. 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了解统治者的昏庸。 . 体会作者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的积极进步的民本思想。

  [ 教学重点、难点 ]
  
1 、召公的谏词。
  2 、人物内在性格的揭示。

  二、初步把握课文:

  1. 教师范读全篇

  2. 学生翻译课文(教师及时指正)

    周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都指责他的暴政。召公告诉厉王说: “ 人民忍受不了这样的暴政了! ” 厉王发怒了,找来卫国的巫师,派他监视那些指责朝政的人。根据卫国巫师的报告,厉王就把被告杀掉。老百姓都不敢说话了,在路上遇见,也只是以眼神示意。

    周厉王高兴了,告诉召公说: “ 我能制止老百姓的指责议论了,人们再也不敢说什么了。 ”

    召公说: “ 这是阻塞人们的言论啊。堵住人民的嘴,比堵塞河流更严重。河流壅塞而崩溃泛滥,伤害人一定很多。人民也是这样。因此,治水的人要挖开水道,使它畅通流淌;治民的人也应开导他们,使他们畅所欲言。所以天子处理政事时,让公卿以至列士进献讽谕诗,让盲乐师进献乐曲;让史官进献史籍;让太师进献劝谏的箴言;让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让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让各种乐工进谏,让平民百姓把他们的话传上来;让进臣尽力规劝,让王室成员弥补天子的过失,监察朝政;盲乐师和史官以乐歌、史籍之言教诲天子;让国内元老将这些意见加以归纳整理,然后由天子斟酌处理。这样做事就不至于违背情理。

  “ 人民有口,就像土地上有山水,财务用度都从这里出产;又如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田,衣服、食物也从这里出产。人民用嘴发表意见,政事的好坏就列举出来了,推行好的防止坏的,就能使财用、衣食增多起来。老百姓内心考虑的事能说出来,就应照着实行,怎么能加以堵塞呢?如果堵住了老百姓的嘴,还有多少人会关心政事呢? ”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说话了。过了三年,老百姓就把厉王流放到彘地去了。

  3. 归纳文言词语: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词语:

  厉王虐,国人 谤 王谤:公开议论批评别人的过失

  民不 堪 命矣堪:忍受

  吾能 弭 谤矣,乃不敢言弭:止

  川 壅 而溃,伤人必多壅:堵塞

  是故为川者 决 之使导决:疏通河道。导:疏导

  为民者 宣 之使言宣:疏导,引导

  亲戚 补察亲戚: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胡 可壅也胡:何

  ( 2 )一词多义:

  乃不敢言

  乃三年乃流亡于彘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项燕

  家祭无忘告乃翁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之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三、分析课文内容:

  学生速读课文理清全文的结构

  ? 层次:

  第一部分:弭谤的由来。第二部分:召公谏弭谤。

  第一层( “ 王喜 ” 至 “ 乃不敢言 ” ),乘上启下的过渡段。

  第二层( “ 召公曰:是障之也 ” 至 “ 为民者宣之使言 ” ),展示了召公的政治主张。

  第三层( “ 故天子听政 ” 至 “ 是以事行而不悖 ” )具体论述怎样对待民 “ 谤 ”

  第四层( “ 民之有口也 ” 至 “ 其与能几何 ” ),从正反两方面论述 “ 民谤 ” 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

  第三部分:弭谤的结果。

  ? 研讨课文处理重难点:

  文章开篇 “ 厉王虐,国人谤王。 ” 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揭示了周王与国人的尖锐矛盾和对立。开门见山,一语入题,节奏十分明快。

  ( 1 )周厉王的人物形象:

  ○ 文章起笔用一个字高度概括了周厉王的性格,是什么?

  ——“ 虐 ” (板书 “ 虐 ” )

  ○ 面对国人的 “ 谤 ” 厉王有哪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 一 “ 怒 ” 一 “ 杀 ” 。面对他 “ 虐 ” 的结果 “ 民不堪命矣 ” 非但不收敛,反而穷凶极恶,一 “ 怒 ” 之下,派卫国的巫师监视敢于公开议论批评朝政的人,

  “ 以告,则杀之。 ” 这里既写出了他 “ 虐 ” 的程度,又写出了国人遭受的迫害是何等的严重;一 “ 杀 ” 更是活画出一个专横跋扈的暴君形象,是 “ 虐 ” 的具体化。

  (板书 “ 怒 ” 、 “ 杀 ” )

  ○ 厉王的这种高压政策是否奏效了呢?

  —— 周厉王的高压政策收到了暂时的效果, “ 国人莫敢言 ” 国人敢怒而不敢言,但紧接着从 “ 道路以目 ” 中,我们不难看出国人强烈的愤怒和怨恨。这沉默就像孕积已久的活火山一样,随时都可能喷发。这就为周厉王的不幸结局埋下了伏笔。

  ○ 他自己是否满意呢?

  ——“ 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 ” 足见他的得意忘形,这正是昏暴的统治者因取得暂时的成功而心满意足的浅见陋识。一个 “ 喜 ” 更着力刻画了他的愚蠢。(板书: “ 喜 ” )

  教师小结:

  从文章开篇对厉王形象的刻画, “ 虐 ” 、 “ 怒 ” 、 “ 杀 ” 可以看出厉王性格的暴虐凶残、毫无理性。下文的一 “ 喜 ” 则完成了他性格另一面的刻画:昏庸愚蠢,自鸣得意。(板书:暴虐凶残、昏庸愚蠢)。这一切都注定了他 “ 流亡于彘 ” 的悲剧命运。

  ○ 指名学生归纳厉王人物形象,要求结合历史背景。

  —— 厉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暴君。课文刻画了这个暴虐凶残、刚愎自用、拒不纳谏的独夫形象。他不仅认识不到危机,反而沾沾自喜,他的一怒一喜,表现了他的残忍和昏庸。召穆公直言劝谏,厉王不但不听,反而派卫巫监视人民,堵塞言路,屠杀谤者。他的暴虐和顽固,最终导致人民起义,落得个 “ 国人流亡于彘 ” 的可悲下场。

  ( 2 )召公的人物形象:

  召公的谏词是作者毫不吝惜笔墨的重点所在,是全文的精华之笔。

  面对厉王虐而导致的尖锐的社会矛盾,西周王室重臣召穆公仗义直言, “ 民不堪命矣 ” 简短的五个字,包含着召公内心的焦急、沉痛、和期待。但却随着厉王的 “ 怒、杀 ” 而告终。

  ○ 召公的第二次进谏与第一次有什么不同?采取了什么方法?如何表现他的远见卓识的?

  —— 情势危急,他一反委婉之辞,直陈利害,一针见血指出 “ 是障之也 ” 。然后用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的比喻,恰当地说明厉王弭谤的危害性,可谓振聋发聩! “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 ,具体说明了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的道理。

  江河堵塞不通,就会引起决堤泛滥,受到伤害的人一定很多;而堵塞人民的嘴,不让人民讲话,也必然会引起类似江河决堤泛滥那样的严重后果。那么就自然引出了结论, “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让老百姓把话说出来,才是为政者的正确途径。这一观点可见召公的远见卓识。(板书: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比喻、远见卓识)

  ○“ 宣之使言 ” 对安帮治国有那些好处?反映召公什么样的思想出发点?

  —— 召公认为:天子处理政事,首先要广开言路,让人民把心里想的都说出来,通过大大小小的各种官员,用诗、曲、书、见、箴等形式进言。 “ 百工谏,庶人传语 ” 着重写平民进谏, “ 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 着重写亲近者尽规劝之责。 “ 瞽、史教诲 ” 着重写听取教诲。 “ 耆、艾修之 ” 是对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教诲加以整理,作为君王治理朝政的参考。 “ 而后王斟酌焉 ” 是说君王对上述意见考虑取舍,斟酌损益,从而决定施政方针。 “ 是以事行而不悖 ” ,只要按着上面所说的办,就能使国家政治立于不败之地。可使国家长治久安。这就是 “ 宣之使言 ” 的必然结果。

  虽然召公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但能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看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犹如奔腾而来的洪水。提倡 “ 决之使导 ” , “ 宣之使言 ” 。具有积极进步的民主思想。(板书:民主思想)

  ○ 为能说服厉王,召公进一步设喻说明民言之重要。这次是如何设喻的?两次设喻有什么不同?

  —— 召公用土之有 “ 山川 ” 、 “ 原隰衍沃 ” 来比喻民之有 “ 口 ” 。 “ 山川 ” 、 “ 原隰衍沃 ” 生产出人民赖以生存的 “ 财用 ” 、 “ 衣食 ” ,可见 “ 山川 ” 、 “ 原隰衍沃 ” 之重要。那么民之 “ 口 ” 能说出国家政事的善败好坏,推行人民认为好的,防范人民认为坏的,才是丰富财用衣食的关键,这是国家生死存亡、治乱兴衰的大事,可见民之 “ 口 ” 的重要。这样的比喻形象明了,其含义又很深刻、警策。

  前一个比喻是以 “ 川 ” 喻 “ 民之口 ” ,是从消极方面打比方;后一个比喻是以 “ 土有山川 ” 、 “ 原隰衍沃 ” 来比喻 “ 口之宣言 ” ,是从积极方面进行比喻。后一比喻是前一比喻的深入,即不仅不应消极被动的防,而且应该积极主动地 “ 宣 ” 。

  两次设喻均能看出召公言真意切,用心良苦(板书;用心良苦)

  ○ 归纳召公形象

  —— 召公即召穆公,厉王的卿士。他重江山社稷识大体。看到厉王的暴虐和朝政的混乱局面,他直言进谏,两次设喻,深入浅出,词锋犀利,滔滔不绝。或委婉进言,或点明危害,表现一个有识之士在国家危急之时的良苦用心和远见卓识。他的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的观点,虽然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为维护周王朝统治者的利益服务的,但他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反对镇压,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四、艺术特色: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这是一篇优秀的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充分体现了《国语》重在记言的特色。

  ( 1 )用语简练,一字千斤。

    本文偏重记言,善于用精彩的对话来描述事件,阐明主旨。用字极为简练,文章开头用了 40 个字,交代事情发生的原因。 “ 厉王虐 ” 一个 “ 虐 ” 字概括了厉王残忍的所作所为。一个 “ 怒 ” 便浓缩了暴君的专横和野蛮,视忠言为逆耳的个性特点, “ 使监谤 ” , “ 以告,则杀之 ” 描绘出国家笼罩着白色恐怖。 “ 道路以目 ”

    形象地点出国人敢怒而不敢言的国情。而在结尾的 18 个字里,只用了 “ 流亡于彘 ” 四个字,点明了厉王不听劝谏的结果。这四各字隐含了多少史实?国人三年来忍无可忍的生活,暴动前的准备,暴动时轰轰烈烈的战斗场面,活捉厉王的精彩情景等,作者都没有写,只用了这四个字来概括厉王的结局,真是精练到了极点。

  ( 2 )比喻生动形象。

    形象的比喻,使人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使深奥的道理变得直观、生动。召公针对厉王的暴政,以 “ 为川 ” 为喻,警诫厉王要尊重民意,体察民情,弭谤犹如壅川, “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 ,寓说理于比喻之中,含有深刻的哲理。把 “ 民之有口 ” 比喻为 “ 土之有山川也 ” ,从积极方面指出,应当正确认识民 “ 谤 ” ,才能做到 “ 行善而备败 ”

  ( 3 )详略得当

    课文主要写召公的两次进谏,但详略不一。第一次进谏,只用 “ 民不堪命矣 ” 五个字,可谓惜墨如金,是略写;第二次进谏,则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和类比、对比等论证方法,如江河直下,洋洋洒洒,是详写。对谏辞详写,对进谏的原因和结果则略写。详者不嫌其繁,略者不显其简,恰到好处。就人物来说,召公详写,厉王和国人略写。

  五、解题指导

  一、(副)竟然。(代)这,这样。

  (副)于是,就。(代)指百姓

  1 (副)是,就是。 2 (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

  (代)你的。子独立性,不翻译

  二、 A

  三、 C

  四、 B ?

  五、是必然。因为他拒绝召公的进谏,刚愎自用,顽固不化,一意孤行。使国人在 “ 莫敢言 ” 的愤怒里,积蓄着力量,最终反抗的力量就如同久壅而溃的洪水一样,势不可挡,致使周厉王最终被流放。这一切正应验召公的谏言,真是大快人心,体现了历史的必然。

  [ 小结 ]

    本文记叙了春秋时期周厉王以高压手段压制老百姓言论思想自由,消弭民间对帝王的各种议论指责,最后遭流放的故事,得出了 “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 的主旨,生动形象。既具有启发性,又具有说服力,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富有民主性的色彩。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召公谏厉王弭谤》ppt课件4
《召公谏厉王弭谤》课堂实录
《召公谏厉王弭谤》ppt课件3
《召公谏厉王弭谤》同步训练
《召公谏厉王弭谤》同步闯关练习
《召公谏厉王弭谤》同步练习(2)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4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学设计3
《召公谏厉王弭谤》mp3音频朗读
《鸿门宴》《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及练习
《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和译文
《召公谏厉王弭谤》ppt课件2
《召公谏厉王弭谤》ppt课件1
《召公谏厉王弭谤》同步练习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2
《召公谏厉王弭谤》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