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废墟》教学设计2
作者:苏晶珍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7-01


废墟
大连商业中专   苏晶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把握文章的主旨,能理解废墟丰富的文化内涵。
          2.明确废墟的含义,领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欣赏和评价散文优美而充满哲理的语言。
          4.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能力目标:1.掌握赏读散文的基本方法:整体感知-理清文脉-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2.能查阅、筛选所需材料。
情感目标:正视废墟,正视历史,明确肩上的责任,增强建设美好未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废墟文化的丰富内涵:历史文化价值、悲剧文化价值、现代文化价值。
           2.通过对文章素材的理解,深刻领会散文的“神”与“形”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主旨。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学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文章写作的背景。
2.初步感知文本,速读课文,把握文章抒情的基调。
3.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路设计】
由于余秋雨的散文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在文化表象之下有着深刻的内涵,所以,在课堂上对文章的背景和余秋雨的散文成就有必要做简单的交待,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对余秋雨的初步印象再来欣赏文章。文章较长,可采用速读的方法,学生能初步说明文章的抒情基调即可。在“理清文章主要内容”的环节里,可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得出结论。
【学法设计】
1.课前指导学生查阅余秋雨的相关信息,为课堂学习提供一定的基础。
2.教师以“猜猜看”的形式介绍作者,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可引导学生掌握余秋雨其人及其在当代散文创作中的地位。
3.学生速读全文,了解文章的抒情的基调。
4.说明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设计】
一、导入
要点设计:了解作者余秋雨
方法设计:多媒体展示,教师讲授
思路设计:老师将作者的相关信息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抢答,既可以变泛泛地介绍作者以新颖的形式,有利于加深印象,又可以激发起学生对新内容的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以人们普遍对废墟的理解来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内容,判断出信息的指向是(     )
(1)他是当代文艺理论家,著名的散文作家,1987年被国家科委、文化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称号。
(2)作品集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他的散文视野开阔,知识丰富,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韵味,表现出一种“文化大散文”的胸襟和意境。
(3)曾经两次(第10届和第12届)担任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综合知识测评的评委,央视的收视曲线也因为有了他的点评而达到峰线。
是的,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判断出此人正是余秋雨教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余秋雨的一篇散文《废墟》,节选自《文明的碎片》。
提到废墟,人们都能从记忆中找到它模糊而又清晰的印象。或一条古巷;或一截城墙;或一处石窟。新疆楼兰古城遗址;北京的圆明园、八达岭;敦煌的莫高窟;等等。它们或显赫于繁华都市之里,或散落在荒草乱冢之间,或孤立于戈壁荒漠之中。但对许多人来说,观光即便是观光而已,并没对它有什么更深的见解。读了余秋雨的《废墟》,相信我们会对废墟有更深的思索,会以另一种眼光去看待过去留下的种种痕迹。
二、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要点设计: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方法设计:讲授法
思路设计:由教师讲授,学生加以了解,为正文的学习提供帮助
写作本文前后,国内有人曾提出修复圆明园废墟的建议,主张保留废墟者有之,主张修缮者有之,主张重建者也有之。一时间,沸沸扬扬,引起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议。参议者各持理由,莫衷一是。为此,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算是对争议的一孔之见。
三、整体感知
要点设计:速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调
方法设计:阅读实践、归纳概括
思路设计:先速读整体感知文章,再思考作者对废墟怀有的感情,予以回答
1.布置阅读思考题:作者对废墟怀有怎样的感情?
2.学生速读文章后回答:作者对废墟既怨恨又喜爱,佐证为文章开篇的第一句话:“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它的侧重点在“寄情废墟”,这句话同时也奠定了本文抒情的基调。
四、理清文脉
要点设计: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
    方法设计:朗读法,归纳概括法
思路设计: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依次找出各个部分中能表明作者深刻见解的语句,以此总结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由于文章内容较长,所以安排分组完成。)
明确:
第一部分:总写“寄情废墟”。
“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 
我“诅咒废墟”是因为:“废墟吞没了我的企盼,我的记忆”;我“寄情废墟”是因为:“没有废墟就无所谓昨天,没有昨天就无所谓今天和明天。废墟是课本,让我们把一门地理读成历史;废墟是过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 “废墟是归宿”,“废墟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
“废墟有一种形式美,把拔离大地的美转化为皈附大地的美。”
 “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 
第二部分:废墟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应当有选择地保存和修缮。
“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并非所有的重建都值得否定”
“不管是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
第三部分:写废墟具有悲剧文化价值,应当正视。
“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
 “废墟不值得羞愧,废墟不必要遮盖,我们太擅长遮盖”
“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真正的悲剧”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
“中国人若要变得大气,不能再把所有的废墟驱逐” 
第四部分:废墟具有现代文化价值,应该容纳。
“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
“废墟,辉映着现代人的自信”
“废墟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
“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构建”
分析:本部分是作者对全文的总结,再次阐述废墟的存在对于现代的意义,我们应对废墟采取的态度。“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我们,挟带着废墟走向现代”。
五、课堂小结
    文章以“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开篇,道出了写作本文原因。它既是本文的“文眼”,又是全文的总纲,是作者多方评述废墟的基本出发点。文章的四个部分,既独立又有联系,以“寄情废墟”为中心,从历史的真实性、悲剧的意义和现代文明的需要等几个方面对废墟进行审视评述。作者的思想纵横驰骋,呈现出一种积极的跳跃性,文章在材料的安排上是一种跳跃性的横式结构。
【应用设计】
1.思考:何谓“废墟”?它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2.课外查阅文中提到的废墟遗址,整理出来,下节课上交流。(圆明园、古罗马角斗场、庞贝古城、柬埔寨吴哥窟、玛雅文明遗址、马王堆汉代老太 、黄鹤楼、阿房宫、滕王阁)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1.品味语言。
2.把握文章的主旨。
3.总结写作特点。
4.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
【思路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能理清文章的脉络,但要真正把握文章的主旨,还需对文章中的重点句和关键句进行细细品味,建议通过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达成知识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方法设计】
1.反复吟诵重要语段,思考讨论,品味文章的语言。
2.思考讨论,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
【过程设计】
    一、导入
要点设计:检查作业、交流课外查阅资料、导入新课的学习
方法设计:交流、多媒体展示
思路设计:教师先检查作业,重点在指出废墟具有文化价值,然后检验学生课外查阅资料情况,锻炼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和表达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表述可适当补充要点,以多媒体播放的形式巩固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最后,教师导入课文的学习。
(由上节课的作业导入)何谓“废墟”?废墟通常是指古老的、破损的东西,在本文作者认为废墟是包含着一定文化内涵的古代遗址。废墟具有文化价值。
说说你所查阅的著名废墟及其所具有的价值。(学生交流,不要求全面完整)
本节课,我们将继续探讨废墟文化所具有的深刻内涵,端正我们对待废墟的态度。
二、吟诵语句,品味语言
要点设计:吟诵、品味语言
方法设计:思考归纳、讲授点拨
思路设计:教师先交代文章总体的语言风格,然后针对文章的重、难点设计出系列问题,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完成对内容的理解。
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语言既充满感情,又富有哲理。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在抒情性上带有浓重的理性思辨色彩,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理性思考,这种风格使读者在获得情感上的感染的同时,还有更多的对过去、现在、未来的思考。请同学们诵读并品味下面的语言,感受作者的情思、态度:
(一)
1.如何理解“夜临了,什么没有见过的明月苦笑以下,躲进云层,投给废墟一片阴影。”这句话?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废墟留给人们的是更多的苦涩与无奈。作者运用了双重否定句式和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明月的感受,写出对废墟昔日光荣、今日嘲弄的无奈。
2.“这眼泪的成分非常复杂。是憎恨,是失落,又不完全是。”,你分析还应有什么成分?
明确:还应有的是热爱、惋惜、赞叹、欣赏。
3.为什么说“废墟是一个残疾了的悲剧英雄”,作者由废墟想到悲剧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可见,悲剧的特性是曾经的美好和现实的毁灭,这就与废墟如出一辙,废墟也代表着曾经的荣耀与现实的苍凉。“英雄”正是民心所向的敬仰者,他曾经接受过掌声与喝彩,然而他残疾了,黯然地退居人后,独自舔舐伤口。用它来比喻废墟,真是贴切入髓,匠心独具。
4.怎样理解“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使你不能不动容”一句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激励人们记住历史的使命和现代的责任,从“废墟”老人所昭示的民族“沧桑”中奋起,去开创美好的未来。
分析:废墟经过“毁灭”、“葬送”,昭示着“沧桑”,是“垂死老人”,是一个“悲剧英雄”,它发出的“指令”是让人们别忘记历史,尤其是那些屈辱的历史。
5.指出“看到过秋天的飘飘黄叶吗?母亲怕它们冷,收入怀抱。没有黄叶就没有秋天,废墟就是建筑的黄叶。”一句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明确:比喻的修辞。把历史比作秋天,把废墟比作黄叶,把大地比作母亲,生动形象,便于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像:废墟,因为它的自然,因为它曾有过的历史,因为它最后的皈依,形成了一种形式美。
(二) 
1.指出下列排比句式的表达效果:
(1)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没有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作了。
明确:“可怕的”、“遗憾的”、“太累了”、“太挤了”、“太伪作了”,清晰地表明作者的观点:废墟的存在是正常的,具有生动的形象性和深刻的思想,说服力强。
(2)唯有屈原不想大团圆,杜甫不想大团圆,……白先勇不想大团圆。
明确:用一连串结构类似的句子来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表明“他们保存了废墟,净化了悲剧,于是也就出现了一种真正深沉的文学。”(补充介绍孔尚任和白先勇)
(3)现代是宽容,现代是气度,现代是辽阔,现代是浩瀚。
明确:阐述了“现代”的内涵,,突出“现代”的一切特征,语势强劲,表明“现代”应用自己的睿智和胸襟,兼容古今中外的文化,这样才能发展。
三、交流讨论,把握主旨
要点设计:讨论关键问题,概括文章主旨
方法设计:点拨法、教授法
思路设计:在交流讨论中完成文章主旨的概括,教师做适当的点拨和讲授,引导学生完成任务。
    (一)交流讨论
问题1:第二部分中,“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是人类的大明智。”表明作者的什么态度?
明确:对于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因为废墟是过去的历史的证明,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问题2:第三部分里,说“中国历来缺少废墟文化”,如何理解?
明确:废墟文化即悲剧文化,中国历史充满了悲剧,但中国人怕看悲剧,总想逃避,驱逐废墟,掩盖悲剧,殊不知“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只有“坦然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才会更沉着、理智,因此,容纳废墟,才能正视历史,创造未来。
问题3:谈谈废墟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明确:废墟不会阻碍社会进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废墟的留存,正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分析:“古代的废墟,实在是一种现代的构建”,废墟使现代人更清醒地知道自己站在历史的第几台阶,从而更理智地审视历史,迈向未来。对待废墟,是存?是留?不同的答案,显示着现代人不同的气度。因此,废墟的留存,象征着现代人的文明,我们应该带着废墟走向现代,而不是丢弃历史,盲目前进。
问题4:作者是怎样揭示废墟丰富的文化内涵的?
明确:作者通过对废墟多角度的评述来揭示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历史文化价值――废墟是古代的使节和祖辈辉煌的壮举,是历史的传承;悲剧文化价值――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只有让人们看到悲壮,看到崇高,才能激发人们去奋斗;现代文化价值――废墟的留存,是现代人文明的象征,它不会阻遏街市,妨碍前进,它会给人以自信,激励人们走向现代。
(二)把握主旨
主旨:揭示出废墟丰富的文化内涵,启发人们正视废墟,从它所昭示的民族悲剧中奋起,以废墟为起点,迈向美好的未来。文章围绕着怎样认识和对待废墟这个话题,提出了保留、容纳废墟的主张。
四、回顾全文,总结特点
要点设计:概括总结写作特点
方法设计:归纳总结
思路设计:教师可提醒学生总结写作特点的切入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本文在写作上有三个最显著的特点。
一是选材上:集中体现了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
“神”:对废墟的存留进行评述,揭示废墟丰富的文化内涵。
“形”:历史文化价值、悲剧文化价值、现代文化价值,古今中外著名废墟
二是表达上:抒情与评述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运用了大量的抒情性极强的评述语言,具有感染力和震撼力。
运用了联想、想像、排比、比喻、拟人等手法,结合长短句,生动形象。
三是结构上:采用横式结构,具有极强的跳跃性。
四个部分分别揭示废墟的文化内涵,既独立又有联系,多角度表现主题。
各部分:从世界著名文化遗址到中国文物古迹;“真正悲剧”的评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五、结语:
余秋雨的《废墟》写出的是历史的一道道伤痕。文字很美,结构紧凑,更可贵的是,他不是面对废墟空叹,而是站在废墟之上,思索废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赋予废墟新的含义,是感伤之后的反思,又是毁灭之后的新生。一个健忘的民族是不会有出息和前途的,一个抛弃自己的历史,不知道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的国家是危险的,废墟就是民族和国家历史的无声写照,是记忆,更是财富,是走向未来的凭借和依归。牢记历史,创造今天,走向明天,是我们每一个华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应用设计】
1.谈谈学习本文后的体会。
2.自主阅读《文化苦旅》,领略余秋雨“大散文”的一贯主题:总结中外文明兴衰荣辱的规律,探索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之路。(推荐《阳关雪》、《十万进士》、《一个王朝的背影》)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废墟》ppt课件2
《废墟》ppt课件1
《废墟》教案3
沪教版《废墟》教案1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