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诗经·蒹葭》教案3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7-02-28


 

《诗经·蒹葭》教案

松江二中  语文组 王健瑶 

课题《诗经·蒹葭》的艺术特点赏析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复习《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价值、“六义”的概念;复习《诗经》结构特点:重章叠句、叠词;熟悉中国古代诗歌一些常用意象。

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诗歌欣赏、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的“意象”;能够分析出诗人运用意象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情感目标    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并体会古人表达感情时特有的含蓄之美、朦胧之美。

 

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    在我们深入探讨《诗经·蒹葭》的艺术特色之前,让我们再次复习一下作为一个中国人不可不知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出示幻灯片,限点击出问题,请同学们一起回答,正确后再点击出答案,并加以总结。(本部分约用时5分钟)

问题1:《诗经》又名?反映了何时的诗歌作品?

回答1:《诗》、《诗三百》,反映了西周到春秋大约500年(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作品。

问题2《诗经》的“六义”按音乐类型和艺术特色各是什么

回答2:《诗经》“六艺”是指“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是从音乐类型上分的,后三者是从艺术特色上分的。“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打比方,“兴”是感物抒情。

问题3:《诗经》共有多少篇?“风”、“雅”、“颂”各有多少?

回答3:《诗经》共305篇,其中15国风160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分为商颂”5篇、周颂”31篇、鲁颂”4篇,共40篇。

问题4  人们常常风骚并提,它们各指什么?

回答4  所谓的风骚是指《诗经》中的风(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乃至文学的代称。

问题5《诗经》是中国诗歌、文学史上什么流派的源头?

回答5《诗经是指中国诗歌、文学史上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而楚辞则是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问题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哪一部分?

回答6《诗经·蒹葭》选自《诗经》中的《秦风》。

 

导入正课     1、让我们再次齐声背诵一下《诗经·蒹葭》,并感受一下这首诗在各个方面的特色与美。提示一下,这首诗的特色与美是全方位的,大家既可以从《诗经》固有的艺术特色,如“赋”、“比”、“兴”,如结构形式特点上寻找,也可以从其他的艺术特点,如分析诗歌常用的系列术语,如“意象”的营造上寻找。

                2、给同学5分钟按照小组进行讨论,如果讨论热烈可以适当延长3分钟,在同学讨论同时走进各个小组进行聆听、指导,要求学生不要“面面俱到”,抓住一点有所深入即可。

3、小组讨论结束,进行汇报发言。由每一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介绍本小组结论。大致来说,以下几点由于前面已经提到,应该多能回答出:

a、通过“溯洄”“溯游”的连用,侧面刻画了诗人追求的一往情深与执著、内心的焦急与忧愁。再结合最后的“宛在”,由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得到的始终却只是“可望而不可即”,就更突出了这种一往情深与执著多带来的无尽的惆怅。

b、虚实相间,富于朦胧美。“伊人”的理解可以千千万万、彼此不同,是为虚也;诗人的追求是实的,感情的惆怅凄切是实的。虚实相间给了本诗巨大的想象空间。

以下特点需要同学结合已经学过的《诗经》结构上“重章叠句”、“叠词”的特点和本诗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出这种形式上的特点在为内容、抒情服务时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类属化阅读”价值,有举一反三之效,因篇而异,特别重要。

  c、通过“重章叠句”的运用、押韵、叠词,一方面增加了句式的齐整、音律的优美,使之琅琅上口,收到一咏三叹之效;另一方面,通过三次重复“溯洄”、“溯游”、“宛在”、“所谓伊人,在水……”,以及“为霜”、“未晞”、“未已”的变换,都侧面刻画出了诗人等待时间之长、追求之坚持不懈,并通过这种复现增加了全诗惆怅凄迷的兴味。

最后,与本诗营造的“意象”有关,需要先介绍本诗意象,然后再介绍意象的概念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学中的广泛运用:

d、本诗以“蒹葭”起兴,由看见河岸边芦苇的绵长细韧想到了对“伊人”的感情,使诗人如痴如醉之情与秋雾迷离之景浑然合一;结合下文的反复追寻而不得,非常成功地营造出一种萧疏清冷、彷徨凄切的意境,在中国文学史上首创了蒹葭悲凄肃杀的意象,为后人所师法。

e、描写了河水的苍茫浩淼、飘忽不定,更写出了它把诗人与“伊人”隔绝造成的痛苦与无奈,结合《诗经》其他篇目(如《周南》的《汉广》),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成功地创造了无情水阻隔有情人、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设天堑的意象,东汉之《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即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里?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同时更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滥觞。

f、善于营造意象。所谓意象,指客观物象经创作主体独特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固化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合,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助客观物象表示的主观情意。西方近现代艺术极其注重意象的营造:绘画、音乐都有“印象派”、诗歌有“意象派”,中国古代文学评论也有“兴象万千”之说。

请同学们讨论所知道的中国文学中的意象并解释。最后出示幻灯片:中国古典文学中亦不乏意象,岁寒三友、四君子、杜鹃、莲花、菊花、灞桥柳、月亮、香草美人、秋天、乌啼等等。(本部分大约20分钟)

g、出示幻灯片进行总结、概括。(本部分大约5分钟)

布置作业    1、继续熟背《诗经·蒹葭》,尤其注意几个生僻字,准备默写。

2、比较《诗经·汉广》和本诗的艺术特点有何异同。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蒹葭》《风雨》阅读练习及答案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阅读练习及答案
《蒹葭》情景式默写
《蒹葭》理解性默写
《蒹葭》同步练习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课件(44页)
《蒹葭》拼音版
《蒹葭》思维导图(4张)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表格式教案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x课件(22页)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练习题2
《蒹葭》ppt课件(14页)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理解性默写
《蒹葭》阅读练习及答案(八)
《蒹葭》公开课ppt课件(18页)
《诗经》之《桃夭》阅读练习及答案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x课件(38页)
《诗经·秦风·蒹葭》理解性默写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练习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课件(36页)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下第三单元《诗经》复习ppt课件
《蒹葭》ppt课件(23页)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练习题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同步练习
《蒹葭》阅读练习及答案(七)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教案3
《蒹葭》阅读练习及答案(六)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教案3
《蒹葭》拼音版(含译文)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课件(27页)
《蒹葭》mp3音频朗读6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课件(25页)
诗经两首之蒹葭ppt课件(20页)
诗经两首之《蒹葭》ppt课件(17页)
《蒹葭》ppt课件(20页)(含教案)
《蒹葭》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贵州省安顺市中考)
《蒹葭》《唐雎不辱使命》《陈涉世家》阅读练习及答案
《蒹葭》阅读练习及答案(五)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x课件(53页)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x课件(44页)
《蒹葭》教案13
诗经·国风·曹风·蜉蝣ppt课件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教学设计2
《诗经》二首《关雎》《蒹葭》ppt课件(49页)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