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说虎》教案及译文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12-24


《说虎》

研讨要点

  一、《说虎》其实不是说“虎”,而是说“人”。指出表明该文核心道理的最关键的两个字。最关键的两个字是“用智”。见练习一解答。

  二、用《说虎》中的观点解说本单元有关各篇的内容。以“用智”贯穿各篇,这是特殊的比较阅读。

  详见练习一解答。

  三、分析《说虎》的论证结构。不是先有论点,后有论证,而是先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后分析矛盾,逐步层层深入得出最后结论;同时首尾呼应、对比。

  详见“主编导读”。


主编导读

  〔关键词语〕用力/用智力之用一/智之用百自用/用人

  《说虎》一文很短小,但是,却是议论文章很常用的体式。

  对于这种体式的秉性,通常的议论文理论恰恰是被忽略了的。一般的议论文理论都强调先有论点,然后组织与论点相一致的材料进行论证。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初中学生乃至高中学生,往往不善于将论点和论据作适当的配合,所以加强这方面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种说法是有缺点的,那就是忽略了论点是否正确。把论点当作天经地义的,就容易片面,容易让人忘记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对一切论点都要进行具体分析。其次,就是论点是完全正确的,也还有一个如何形成论点的问题。总不能在任何时候,都等待别人把论点准备好了,让你来论证啊。再次,正确的论点也要发展,不然就会僵化、肤浅了。

  刘基的这篇文章,恰恰在形成初步论点,分析初步论点,拓展初步论点这几个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范式。

  刘基文章的特点是:论点在后。不是一下子就给你一个现成的,而是把事情的矛盾揭示出来,和读者一起排除层层障碍,得出一个初步结论来。然后层层深入,在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得出结论的过程就是议论文章写作的全部。结论出来了,文章也就结束了。这和先有论点,再加以论证,完全是两种思路。相比起来,这种范式比之先有论点,再加以论证的范式,要可靠得多。

  刘基的文章先说,老虎比人有力气得多,人和老虎斗争,人被老虎吃掉是没有什么奇怪的。如果用先有论点再加以论证的范式来写作。要找多少例子来“证明”,也是不费什么力气的。但是,这样做就太肤浅,太盲目了。刘基的文章之所以经典就在于,他接着由此提出了相反的事实,不是老虎经常吃人,而是人经常吃虎肉,享用虎皮。

  这种提出反例的方法,叫做揭示矛盾,从写文章的角度来说,叫做提出问题。

  议论文要深刻,不肤浅,就要善于提出问题。提出问题,要提出和前面的观念不相符合的事实来。也就是提出反例,推动思考,层层得出结论。刘基先拿出初步的结论:虎用力,人用智。虎用自己的躯体,而人用他所创造的事物(工具)。躯体是有限的(一),工具是无限的(百)。这就不但提出了矛盾,而且由于“一”和“百”在量上的巨大差异,矛盾转化的条件就出现了。人由弱变强,虎由强变弱。

  这样,论点就由此变得深刻了。

  分析的过程是完成了,但是,文章却没有完成。因为刘基是个政治家,他所考虑的,不仅仅是老虎与人的关系,而是人与人的关系,是领导与人才的关系。文章更深刻之处在于,把这仅仅当作一个比喻,当作自己的主题的基础。从“用力而不用智”,引出“自用而不用人”。领导人就是很有本事,如果不能用人,只用自己有限的智力,而不能用人,都是老虎一类。

  从一定意义上说,意思已经很清楚了,但刘基还要点一笔,什么样的老虎呢?“其为人获而??处其皮也。”这就不但很生动,而且在结构上很严密了。开头从虎与人作比开始,结尾落实在虎与人的关系上。这从结构上说,是首尾呼应。但是,这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就是从内容上看,在首尾呼应的结构中,又有首尾对比。开头说是虎比人强大,而结尾则是:虎是人的手下败将,虎是失败的象征。在这样严密的,甚至可以说是封闭的结构中,显示深刻的对比,结构的完整更加突出了“智”在内涵上的张力。

  在深刻领悟了这一点以后,再去读下面那篇《智惩恶少》就容易理解了。刘伯承和恶少在社会地位上,并不占优势,可以说是劣势,而换一种角度,也就是力气上,占有优势。要把这不完全的优势化为完全的优势,就不能只凭借力,还要凭借智。全文的关键就是最后的“鬼扯脚”把团总的儿子征服了。

                              (本篇解读文字整理:孙彦君)



参考资料


一、刘基简介 
  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现在属浙江)人。元末进士,历任江西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因受排挤而弃官归隐。元至正8年(1348),方国珍在庆元(现浙江宁波)起义,江浙行省元帅府起用刘基为都事。他力主征讨,反对招安。方国珍买通朝廷权贵,刘基又多次受斥责、排挤。大约在至正14年(1354),刘基再次弃官返乡,率地方武装在山中扎寨自保。至正20年(1360),应朱元璋之请来到应天府(现在南京),向朱元璋陈述“时务十八策”,受聘为谋士。在朱元璋起义军发展壮大、消灭异己、北伐灭元、统一中国中都起了重要的决策作用。明王朝建立后,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参与制订历法、建立和整顿军政制度,功勋卓著。洪武3年(1370),封诚意伯。次年,为逃避官场政治倾轧告老还乡。洪武7年(1374),受宰相胡惟庸诬陷被羁留南京,忧愤成疾。次年病死(一说为胡惟庸派医生治病时药死)。

  刘基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诗文家。著有《郁离子》、《复瓿集》等,后人合编为《诚意伯文集》20卷。散文富有形象性,文风奔放,短篇简赅精悍,一扫元末卑弱风气。诗歌顿宕古朴,以雄浑见长。



二、相关资料
(一)《郁离子》介绍 
  《郁离子》全书18章,195条,大部分是寓言故事,为刘基退居青田山中时所作。《郁离子》中的寓言是元末社会现实的缩影,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元末的各种社会问题,特别是当时社会的政治危机。郁离子是贯串全书的人物,有时他是故事的主人公,有时是故事的评论者,实际上是作者的化身。刘基的门生徐一夔在《郁离子序》中说:“大概矫元室之弊,有激而言也。”又说:“郁离者何?离为火,文明之象,用之其文郁郁然,为盛世文明之治,故曰郁离子。”吴从善《郁离子序》说:“其意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底文明之治耳。”从中可以窥见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附录《郁离子》一则 

  狙公失狙 [狙(jū)公失狙]养猕猴的人失去猕猴。狙,猕猴。这则寓言反映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形势,暗示了元帝国分崩离析的可悲结局。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部分]部署、分派。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 [公]指狙公。所树 [树]种植。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 [既]已,尽。,众狙皆寤 [寤]同“悟”。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 [柙(xiá)]兽笼。,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 [馁]饥饿。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 [术]这里指权术。使民而无道揆 [无道揆(kuí)]这里是不讲道术,法度的意思。语出《孟子•离娄上》:“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也。”意即国君无道术可以揆度天意,臣子无法度可以守职奉命。揆,准则、道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 [有开之]有人启发他们。,其术穷矣。



(三)参考译文

   老虎的力气跟人比,不止大一倍。老虎有锋利的爪牙,人没有锋利的爪牙,老虎又有成倍于人的力气,那么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然而老虎吃人的事并不常见,而人却常常在老虎皮上坐卧,为什么呢?(因为)老虎用力气,人却用智慧;老虎利用自己的爪牙,人却能利用工具。所以力气的作用只是一,而智慧的作用则是百,爪牙的作用分别只是一,而工具的作用则是百,凭藉一来和百敌对,虽然勇猛却一定不能取胜。

  所以被老虎吃掉的人,是有智慧和工具却不能利用的。因此世上只懂得用力气却不用智慧,以及只懂得凭藉自身的作用却不懂得借助别人的作用的人,都跟老虎一个样,老虎被人捕获并且让人在虎皮上坐卧,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


练习•探究 解答

  第一题

  《说虎》最关键的两个字就是“用智”,其他如“用物”、“用百”、“用人”都是“用智”的衍生物和必然结果。用这个道理解说本单元各篇,也是一种特殊的比较阅读。关于各篇中“用智”的体现可参见“主编导读”和练习解答。《狼》中还有一个细节说明禽兽无法与人斗智的道理。即两狼亦表现了它的狡黠(一狼洞其中,一狼假寐),“而顷刻两毙”,所以《狼》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各篇中人由“用智”衍生的“用物”等,这里稍作补充。如,屠户借助了草堆,用了刀;区寄借助了敌人的刀、火,还充分利用了敌手的弱点(这是特殊的“用人”);李寄“怀剑将犬”,甚至还用了米糍、蜜糖等食物。

  《智惩恶少》也体现了“用智”,主要在倒数第二段。即如按时间顺序正常写,这段内容应在前面。文章的结构、文字等方面,但凡其新异之处,往往引人注意,这是写作上的通常道理。所以,当这段不按顺序,改排在战斗结束后补叙时,它自然就显得很突出。这段内容就是讲少年刘伯承如何“用智”战胜对手“团总少爷”的。

  第二题

  第1小题,“于”起比较、对比作用,可译为“跟……相比”,在本句中,也可译为“比……”,即“比人不止大一倍”。

  第2小题,“于”用于表示被动,引入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全句为:“那么人被老虎吃掉……”。

  第3小题,此处“于”是最常见的表示处所、时间的用法,可译为“在”。

  第三题

  这题既包含向少年英雄们学习,又包含锻炼一个人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由学生自由发挥,但编出的故事应有一定的合理性,同时应避免与课文中原故事的情节、做法雷同。

  第四题(略)



词句品位•积累 说明

  1.第1句已有明确点评,不赘述。

  2.第2句中的四字词及“会两套拳术,有几份蛮力”的对偶句式使这段的表述显得工整、简洁。读起来畅达上口。不用四字词,就要多说好多话,语气就显得拖沓。

  3.“最后”和“向团总少爷”在这里都不是必要的,去掉它,文句就更为简洁,紧凑。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比较·探究《说虎》《智惩恶少》导学案
《说虎》导学案
《说虎》ppt课件6
《说虎》教案1
《说虎》学案
《说虎》ppt课件5
《说虎》说课稿
《说虎》ppt课件4
《说虎》《狼》复习课ppt课件
《说虎》ppt课件3
《说虎》《智惩恶少》学案练习
比较•探究《说虎》《智惩恶少》教案1
《说虎》ppt课件2
《说虎》《智惩恶少》同步练习
虎啸6秒mp3音频
《华南虎》图片素材(5张)
北师大版《说虎》ppt课件1
《说虎》及《智惩恶少》阅读练习•探究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