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的理想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8-18 |
语文课堂的理想
文学院汉本2班 杨艾茜 102012003022
语文教学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在新课改轰轰烈烈开展的今天,“语文教学受到指责最多的是教学法的陈旧。在上课的‘讲’被斥之为‘满堂灌’后,教师们已到了谈‘讲’色变的地步了,惟恐落下个‘满堂灌’的名声。于是‘问’取代了‘讲’。‘满堂问’取代了‘满堂灌’。问从上课开始直到下课铃响是常有的事。一位教研员说有的老师一节课竟提了117个问题,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好象知识、能力都是问出来的。一堂课几乎全是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琳琅满目,问问答答十分热闹,但就是触不到所学知识的实处、深处。教师一按‘电钮’问,学生立刻举手成林,不假思索地简单、机械地回答,认为提问就是启发式。”(1)这样的现象曾出不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新课改的精神,本来希求变直接传输知识为引导学生自己思索寻找问题的解答以求得对知识的把握,但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问”往往流于形式,流于平庸,失去了灵魂。“满堂问”必将导致问题的设计不够精妙,有时没有问到点上。无法真正得到预期效果。
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语文课堂的主要内容是阅读教学。所以,语文课堂实际上就是阅读教学的课堂。那么怎样的阅读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是内容上厚重丰满的,程序上有条不紊的,方法上灵活多样的,气氛应当是轻松的,效果应当是多元的。语文这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具有极强的人文性。要把语文课上得充满文化味和人情味,使整个课堂飘散着人类文化的祥云瑞气,这对语文教师来讲是个极大的考验。
打造理想的人文课堂,首先,教师的授课语言应当引人关注,教师的授课语言应该像“大珠小珠落玉盘”。“教师语言具有魅力,能造成活泼的课堂氛围,满足学生的审美情趣,因此应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像火种,点燃学生心里的兴趣之火;像石块,溅起学生心灵港湾的兴趣之波;像珠玑,愉悦学生审美意识的兴趣之耳。如讲作文选材千万别‘两只黄鹂鸣翠柳’——让人不知所云;围绕中心更忌‘一行白鹭上青天’——离题万里;运用材料,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援引古今例,五湖四海。”(2)凡是与教材密切相关的笑话、诗词、典故等都可以引入课堂,改善课堂气氛,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在引用的时候必须注意恰当,所引用的材料是否能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材料不应该高出学生所能理解的范围,让学生们不知所云,只有老师自得其乐。
其次,课堂应该让学生成为主演。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育的中心要由教师转向学生,变教师主演为主导,即变“灌、管、压”为“启、引、导”。语文课堂标准也提出: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的活动。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唱主角,让小荷才露尖尖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应当激发老师问学生答而且学生多提出问题由教师来答辩。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有价值的效应,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但是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生成与预设的问题。课堂既需要生成,也需要预设。“预设是实现教学优化的最主要前提,预设是为了生成同时我们还应特别注意,很多人只关注外显的生成,而忽视了内隐的生成。他们看到问题的提出者是学生才肯定课堂的生成性,却没有注意到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本身就是学生思维生成的过程,而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不完全是预设的产物,很多都是根据教学实际临时调整的,甚至还有许多是教师突发灵感而得
到的,只是没有直接显露而已。”(3)
再次,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做到“登山则情满于山”。“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由“境”出。语文课上,要善于利用图片、影视、幻灯、音乐、语言描摹渲染等手段,直接或间接地再现课文中反映的生活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置身于“山”中,置身于“海”中。如在学习光未然的《黄河颂》时,教师可首先用多媒体展示奔腾的黄河图片,其次介绍黄河在历史上为哺育中华民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黄河的象征意义;再次介绍光未然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黄河大合唱》的,并有感情地朗诵这首歌曲的词,让同学们体会为什么这部伟大的作品在每一次民族危亡的关头,每一次对国家忧患与民族自豪的表达中,它都成为最强音而震撼人心。教师可以用不同的手段将它还原到中华民族所经历的历史情境中去,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光未然在行文表现出来的强烈感情。但在创设情境中要注意不是每堂课都如此要求。(4)
最后,从理论回到生活,把学生的目光从教室引向社会,容课内课外于一体,教会学生人生与道理,使语文课真正发挥它的实效性。
语文课堂的理想就是打造理想的语文课堂,这不仅是学生的要求,也是老师的愿望。艺术地教学着实不易,这就需要我们在时间中慢慢地练习摸索。对新事物的评价,本来就是一分为二的,有人会拍手称好,有人会骂声不断,这就需要我们我们做出判断,需要我们的坚持和勇敢。
(1)摘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二期《让讲成为课堂教学的风景》
(2)摘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二期《打造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堂》
(3)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二期《问题应该由谁提出》
(4)摘自《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二期《教师要当好课堂情感的调度员》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