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词七首》教案1
|
|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6-08-04 |
《词七首》(教案)
示范教案二:《词七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词的发展过程及其在章法和句法上的特点。
2.认识两大流派,即婉约和豪放词风的不同特点。
3.了解不同时期代表词作者的主要作品及其风格。
能力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通过解决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的基本特点。
2.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每位作者在词作中流露的思想感情和词的不同风格。
3.熟练背诵七首词。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最好让学生在教师讲析前能熟读成诵,对词作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个总体的印象。
2.问答法。在疏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诗作内容和风格。
3.讨论法。对词作中的疑难点,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4.点拨法。对自读的词教师只作点拨,如对思路、名句品析等的点拨。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设计CAI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精读《雨霖铃》,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2.引导学生自学《鹊桥仙》,感受词中的情致理趣;自学《一剪梅》,了解李清照清新的笔调,细腻的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李商隐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是的,在现实生活中,别离是一种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大家想一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学生回忆,教师提示)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孟郊《游子吟》等等。透过诗行,我们可以想见朋友“禾黍听马嘶”中的呆望,母亲送别儿子时的泪眼愁眉,可以感受到“默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腌)中包含的至理。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爱情词,一起走近词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情弦的脉动。
二、重、难点解决过程
赏析《雨霖铃》
1.柳永简介
出示投影:
柳永(约980~约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愁潦倒,处世方面抱着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间,与教坊乐工和歌妓们交往,因而熟悉市民、歌妓的生活,并通晓乐律。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个方面的条件,使他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使词从小令为主过渡到慢词占优势地位,从而为词容纳更多的内容提供了相应的表现方式。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善于运用白描,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律和谐优美。柳永词对秦观等人都有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创作上也有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
(摘自《中文自学手册》林清奇主编)
2.创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3.教师范背全词,并配以电影《城南旧事》主题歌(长亭外古道边)
4.学生听课文录音,注意句子的节奏。
诵读提示:首先注意词的低沉基调,还要保持乐句的完整性,因为课文中的标点是按意思的连贯点的,有些地方跟乐句并不一致。例如“寒蝉凄切”是一个乐句,“切”字起韵,应有稍长的停顿;以下“都门帐饮无绪 ”“今宵酒醒何处”皆独立乐句,亦应这样处理。有些乐句中有“豆”,如“留恋处”“念去去”“杨柳岸”“便纵有”等之后皆有“豆”,“豆”相当于八分或十六分休止符,读时应声断气不断。
5.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然后自由朗读全词,最后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明确: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景。
6.鉴赏词的意境:让学生根据上、下片的内容,分别作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最后出示CAI设计画面对比体会。
明确:第一幅画可命名为“长亭别离”: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篷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地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第二幅画可命名为“羁旅长愁”: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幅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板书: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烟波、暮霭、楚天(实写)
羁旅长愁: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7.揣摩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让学生展开想象并抓住关键词句加以理解体会,然后明确: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上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2)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教师启发诱导后,学生明确: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相同写法的还如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见贺铸《青玉案》)词人都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学生讨论: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经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这时候的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
“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8.学生再次背诵全词,体会意境。
三、引导学生自读《鹊桥仙》和《一剪梅》
1.作者简介
出示投影:
秦观(1049~1100)北宋后期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因政治上属于旧党,多次遭受打击,最后贬到遥远的西南,死于放还途中。他长于诗文,词更享有盛誉,有《淮海词》。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学士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词作受苏轼影响,也受与歌女交往的生活经历影响,内容多写矛情,亦有感伤身世之作。风调婉约清丽,辞情兼胜。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母亲知书能文。丈夫赵明诚,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夫妻志趣相投,婚后生活美满,搜集了大量金石书画,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死,她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只身飘泊于杭州、越州(今绍兴)、台州(今临海)和金华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此后即在孤寂中度过晚年,怀着沉痛的家国之思,在极度的愁苦中死去。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好学多才,工诗能文,所作诗尤为宋朝一大家。李清照的词以南渡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反映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美满生活,表现她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景物的喜爱,以及同丈夫的相思离别之情。这些词韵调优美,热情明快,天真活泼,而又委婉含蓄。后期词主要写她在离乱中的孤独生活和国破家亡的悲苦心情。深厚的故国之思,凄苦的身世之感,一并倾注在她的作品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动乱生活,风格突变,社会意义也扩大了。《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她后期词的代表作。由于她后期遭遇的不幸和女性的脆弱,词的情调显得过分低沉。她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奇、移情于物,还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塑造出鲜明动人的形象。语言上能够创新,用语清新浅显,音节自然流畅,雅俗共赏,艺术上有独到之处。作品有《潄玉词》。
2.学生自由朗读二词,结合注释,整体感知各词大意。
明确:《鹊桥仙》记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在鹊桥相会的情形,歌颂他们坚定不移的爱情。词的上片写这对情侣奔赴鹊桥相会时急迫而欣喜的心情,下片写他们将别时的悲楚和以长久相爱的誓言互勉。
《一剪梅》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是写给初婚不久离家外出的丈夫赵明诚的,主要是诉说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切盼丈夫早日归来。词的上片写女词人的独居生活;下片抒写相思之苦。
3.名句赏析
(1)学生思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蕴含着一个怎样的哲理?
经教师点拨后,明确:这两句是词的结句,写两位主人公的心愿。意思是尽管相会的短暂,但只要双方真挚地相爱,坚定不移,则年年必有此会,这是无尽期的爱、永恒的爱;而人间夫妻即使朝朝暮暮形影不离,也终有生离死别之日,以此永恒的爱与人间有尽期的爱相比,岂非“胜却无数”吗?这里包蕴着短暂与永恒的辩证法,也有词人注重高质量的爱情观。
(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明确:李词中的这三句是化用范仲淹的《御街行》中的句子:“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而来的。“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更可贵的是,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速。词人用平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而且从一“下”一“上”之中还可领略到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止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
四、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对柳永《雨霖铃》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词的起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为这首词奠定了基调。
B.“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全是写景,实际上含的全是情,景无边而情无限。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是说明现在作者正在借酒消愁,但仍却无法忘怀。
D.这首词,写的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把别后的情景描绘得真切,又以景衬之,实是柳永手法高妙之体现。
参考答案:
C(因为“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应是作者别后的推想,而不是作者正在进行的事情)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所学的三首词都是婉约派的典范作品。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多写儿女私情、悲欢离合,题材狭窄,风格委婉细腻、感情真挚动人。
六、布置作业
1.熟背三首词,体悟词中意境。
2.阅读《读本》中的《望海朝》(柳永)、《鹧鸪天》(晏几道)、《渔家傲·记梦》(李清照)三首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研读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感受词人抒写胸中块垒的豪壮情调,掌握烘托和映衬的手法。
2.学生自读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了解辛词好用典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研读《念奴娇 赤壁怀古》
1.解题
苏轼生活的仁宗至徽宗王朝是北宋危机不断加深的时期,于是政治改革和诗文革新都发生在这时,理想高远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的苏轼注定会成为文坛上的领导人物,他用豪放词风向婉约派提出了挑战,为词坛注入了一股“雄风”。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构成了苏词的浪漫主义基调。苏词内容题材广阔,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以至谈说哲理等,都可以入词,从而扩大了词的领域。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往黄州(今湖北黄冈)充团练副使。元丰五年,四十五岁的他在游赤壁(黄州赤鼻矶)时,吊古抒怀,写下了名篇《念奴娇 赤壁怀古》,表达了他对古代英雄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2.整体感知全词内容
(1)放录音。让学生欣赏《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在音乐中初步感受词的意境。
(2)教师范背全词后,学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读全词一遍。读后,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3)提问:从章法上说,词的上片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片侧重抒情。本词的上片中,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明确:上片先以波澜壮阔的长江为背景,点出赤壁战场之所在,然后写它的险要地势,并称颂当时众多的英雄人物。
板书:
3.具体研讨重要文句
(1)提问: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其他描写“水”的诗句(见投影)相比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出示投影:
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李白《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明确:投影中所显示的名句,都气象开阔,辽远雄伟,写出了江水的汪洋恣肆。但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礡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在这里,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长江已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称,也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浪淘尽”将“大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联系到一起。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诗人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2)提问:上片为什么没有直接写自己所仰慕的英雄人物——周瑜,而转入描绘赤壁壮丽景象“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乱石穿空”写仰视中高山的陡峭,“惊涛拍岸”写俯看大江的奔腾气势,“卷起千堆雪”写江面的壮观。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写得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3)提问:苏轼为何仰慕周瑜?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其深刻含义在哪里?
学生讨论后,明确:周瑜年仅三十四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迈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
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一是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二是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三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嫂,所以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正是作者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这也能补证作者之所以仰慕周瑜的原因。
(4)学生讨论:词的最后两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有人说这其中含有消极成分。试结合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这两句并无消极成分。第一,“人生如梦”是词人在被捕入狱,谪居黄州,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第二,词人此时已年近半百,功业未成,眼望奔流不息的长江,感到自身生命的短暂,韶光的流逝,“早生华发”之慨叹纯属一种人之常情。第三,“早生华发”的感慨是在词人与周瑜的对比之后发出的。其实这种对比的本身,就是词人追求奋发向上的积极表现。
4.教师归纳总结
俞文豹《吹剑录》载:“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对苏词作了形象精辟的论述。本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博大,雄伟奔放,是苏词豪放风格的代表作。
二、引导学生自读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1.解题
(1)辛弃疾
出示投影: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参加耿京抗金队伍,为掌书记。次年南下,历任承务郎、建康通判及江西、湖南、湖北安抚使。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孝宗淳熙八年(1181)罢官。隐居江西上饶、铅山等地达二十余年,其间两度被起用,但都不长。宁宗嘉泰三年(1203)又被起用,次年被派往镇江任知府,为北伐作准备,因反对韩侂胄立即出兵的计划,又被罢官。开禧元年(1205)回铅山隐居,两年后忧愤而死。
辛词以豪放悲壮为主,题材广阔,内容丰富,意境深远,著有《稼轩词》(一名《稼轩长短句》)。他的爱国词作情辞慷慨,爱憎分明,艺术感染力很强。
(2)《永遇乐》创作背景
出示投影:
宋宁宗赵扩即位后,宁宗妻韩氏的叔父韩侂胄掌握了政权。韩为了巩固个人的地位,企图通过对金用兵建立大功,因此于嘉泰三年(1203)六月,起用力主抗战的辛弃疾任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嘉泰四年三月,又调任镇江知府。辛弃疾虽被起用,但他看到韩侂胄好大喜功,急躁冒进,妄图侥幸获胜,猎名固位,觉得终非自己同调,而韩侂胄对他也并非完全信任。所以,他对当前的局势深感忧虑。这首词是作者于开禧元年(1205)六十六岁时在任镇江任上所作。他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能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土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追慕古代英雄,感叹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能实现,因而作词抒发自己内心的忧愤。
(摘自《中文自学手册》)
2.学生结合注释朗读词作,掌握全词内容
明确:词的上片从眼前的大好河山,追念到曾经活跃在这里的两个历史英雄人物:孙权和刘裕。词人歌颂和追慕英雄及其功勋业绩,实际上是感叹“时无英雄”,是对南宋朝廷腐败无能和苟且偷安的谴责,也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下片借谴责刘义隆不作充分准备,仓促北伐遭致失败的故事,借廉颇不被重用的故事,抒发词人对南宋王朝的愤懑,以及自己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望和希望不能实现的苦闷。
3.名句赏析
(1)“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现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使自己国土不受外侵,并拓宇开疆,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吴国出现承平气象。“风流”,指孙权的才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火,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言外有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这几句突出萧飒、凄凉之象,笔调转为哀婉、舒缓,词人慨叹眼前之景象,表达了他对孙权的崇拜和对当前时局的担忧。
(2)“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明确:对于韩侂胄这次北伐的主张,辛弃疾是赞成的,但他认为应作好准备工作,关键是用人得力。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隐然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感叹。词人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A不仅如此,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词人把他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三、学生讨论:苏轼和辛弃疾在词史上并称为“苏辛豪放词派”。通过《念奴娇》和《永遇乐》的学习,试分析苏辛二词的异同点
讨论后明确:相同点:结构上均为“地点+怀古”(赤壁+怀古;京口北固亭+怀古);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主旨上均为托古喻今,借古人酒杯浇心中块垒,还自我之情愫。
不同点:苏词中抒情多直抒胸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风格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中抒情多与典故结合,风格显得含蓄蕴藉、激愤沉郁。
四、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阅读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完成1~2题。
1.对全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入手,把大江与千古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和时间背景。
B.词的上片重在写景,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缩短到三国时代的豪杰人物身上。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词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集中概括了这次战争胜利的过程。
D.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势磅礡,格调雄浑,清丽自然。
2.对“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
A.“多情”一词在这里主要指词人建功立业的愿望。览胜怀古,壮志难酬,“早生华发”使人生悲。
B.词人嘲笑自己怀古忧今,以致“早生华发”,不如举杯对月,了此一生。
C.“人生如梦”是词人在遭受压抑的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一尊还酹江月”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
D.这几句显示出词人遭受压抑而旷达乐观的情怀。
参考答案:
1.D(豪放派的特点是气势磅礡,格调雄浑。但清丽自然不属于其特点。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苏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形象地说明了豪放派的特点)
2.B(此句并非自嘲,而是为未能建功立业而生悲)
五、布置作业
1.熟背二词,体会词中意境。
2.阅读《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和《青玉案 元夕》(辛弃疾)二词(见读本)。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虞美人》,鉴赏它的跌宕起伏的笔法以及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特点。
2.学习《扬州慢》,鉴赏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念奴娇 赤壁怀古》《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的背诵情况(可集体背诵或抽查一、两个背诵)
二、学习《虞美人》
1.解题
出示投影:
(1)李煜(937~978),字重光,继承其父李璟为南唐主,世称李后主。在位15年(961~975)中,政事不修,纵情享乐。国亡,降宋后封违命侯,过了三年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被宋太宗赵光义用牵机药死。他在文艺方面工书、善画,洞晓音律,而尤工于词。由于身份地位的变化,使他前后期的词呈现不同的风貌。前期反映的只是帝王的荒淫、颓废生活;后期则多是倾诉亡国失家的巨大悲痛。但他反复哀吟的无非是个人失去的王位,缺少社会意义。在艺术上直抒胸臆,不加雕饰,而遣词准确、洗炼,生动如画,形象鲜明,风貌天然,为唐、五代其他词人所不及。今所传《南唐二主词》是他和李璟的合集,为后人所辑。
(2)《虞美人》属于后期作品,相传是后主李煜在生日(七月七日)是,在寓所命歌妓唱此词,宋太祖知道这件事后,赐酒将他毒死,因为词中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思念。所以这首词,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
2.整体感知
(1)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然后集体朗读全词。
(2)结合注释,将全词内容基本理解并背诵全词。
(3)学生讨论:词作是怎样将眼前景与忆中事交织在一起的?
明确:词人面对着眼前的“春花秋月”之景,沉入了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忽而又转到眼前的景物上来,于是登上“小楼”沐浴着“东风”,在皎洁的明月中忆起了“不堪回首”的“故国”及其“雕栏玉砌”。此时,词人不禁悲从中来,抒发了胸中“东流”“春水”般的绵长而深沉的愁情。词人用起伏跌宕的笔法,在眼前景与忆中事之间穿梭情愁。
3.具体研习重要文句
(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春花秋月”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伤悲,因此,这美好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也就是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泛指李煜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簇拥着的欢乐,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欲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学生思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怎样理解此句的妙处?
明确:“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非生华妙笔不能描绘得出。词人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将“愁”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里的“愁”思如春水般汪洋姿肆,曲折回旋,一泻千里,长流不息。至此,亡国所带给词人的万般愁情便赋予了具象和生动的质感。读者无不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巨大痛苦,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的确如此。
4.学生再听歌曲《虞美人》,再次感受词的意境
三、引导学生自学《扬州慢》
1.解题
出示投影:
姜夔(约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少时随父宦游汉阳(今属湖北省武汉市)。父死,流寓湘、鄂间。诗人萧德藻以兄女妻之,乃随萧移居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往来于苏、杭一带,与当时著名诗人词客交游,生活闲雅。曾试进士,不第;一生未入仕途,死于杭州。他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上承周邦彦,下开吴文英、张炎一派。词风清空峭拔,格调甚高,而意境则浅。故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惜不于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作品有《白石道人歌曲》。
《扬州慢》是姜氏的代表作之一。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州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可是在南宋时,金兵频频南侵,扬州屡遭兵火,作者路过扬州,眼见繁华的城市已破败不堪,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黍离》之悲。
2.整体感知词的内容
(1)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词作。
(2)学生思考: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杜牧有诗云:“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如今站在扬州城的词人看到的和听到的又是什么呢?试揣摩词人此时的意绪。
明确:金兵洗劫后的扬州城,迎入词人眼帘的是青青的荠麦,毁坏的城池,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的是寒气中飘来的凄清的戍角声。如今的扬州城真如一座萧条冷落的“空城”。抚今追昔,往日“春风十里”的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往日游人如织,笑语喧哗,明月之夜下的二十四桥如今真令人目不忍视。词句里处处流露出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3.具体研习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明确:这三句用了拟人的写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A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明确:“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A”
明确: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4.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全词
四、课堂练习
出示投影:
对《雨霖铃》《扬州慢》比较分析有错误的是( )
A.《雨》以冷落秋景为衬托表达离情别绪。《扬》追怀丧乱,感慨今昔,抒发《黍离》之悲。
B.《雨》词,虽写的是作者的真情实感,但情调太伤感,太低沉。《扬》词虽表达了一片爱国热情,但由于生活思想局限,情调也稍嫌低沉。
C.《雨》词先写离别前,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刻画心理。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扬》即事写景,触景生情,深刻动人。
D.这两首词都有写月的句子,且写法相同。但《雨》词是为了倾诉离情别绪,《扬》则是表达“物是人非”无限痛惜之情。
参考答案:
D(写法不同。《雨》中写“月”是渲染气氛;《扬》中写“月”是寓情于景)
五、课文总结
宋词是与唐诗并峙的另一座诗的高峰。通过七首词的学习,我们对词的发展、风格流派、章法句法及表现手法有了更多的了解。词同诗一样,是一种抒情的文学、言志的文学。词人的纯真爱情荡涤我们的心灵,词人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激励我们奋发。愿同学们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从中汲取民族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营养。
六、布置作业
1.熟背本课七首词。
2.用学过的词牌或其他词牌填一首词,词题自定,平仄可以不管,但要押韵。
●板书设计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