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寸 陈娅妮
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至少有两家半主张做人要喜怒不形于色,切忌锋芒太露。这在古代谚语中也可略见一斑:什么“人怕出名猪怕壮”,什么“枪打出头鸟”,什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把绝大多数的人都纳入到他们规定的统一的尺寸里,培养出无数唯唯诺诺、玲珑圆滑、谨小慎微、四平八稳的谦谦君子。
唐朝的苏味道,处世圆滑,从来不拿出自己的主见,含含糊糊,锋芒全无,人称“苏模棱”。苏味道就是凭着深厚的“骑墙”功夫,走着“中庸”之路,混到了宰相的高位。还有,娄师德身为宰相,却明哲保身,八面玲珑,从不露锋芒。不仅如此,他还教育将要赴任的弟
弟:“假如有人唾你的脸,不擦它也会自己干掉,应当笑着接纳。”
这二位无一不是生活在传统文化规定的统一的尺寸里,从不露锋芒。而在这传统文化的桎梏里,那些不守统一尺寸的人,一般都难得善终。
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带多少兵?”答曰:“十万。”再问:“你能带多少兵?”答日:“多多益善。”丝毫不知收敛锋芒。虽说刘邦几年后才收拾他,其实这会儿已经对他起了戒心,想修理修理他的锋芒。宋高宗是个无能的皇帝,秦桧又是个卖国宰相,人家一门心思求和自保,岳武穆却要“直捣黄龙”,却要“还我河山”,却要“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如此锋芒毕露,又怎能躲过“风波亭”之劫?
我们想想,如果人人都活在别人统一的尺寸里,被“传统”所圈养,唯唯诺诺,窝窝囊囊,遇事不敢出头,做事害怕承担责任,社会还怎么进步?倘若,中国历史上少了韩信的十面埋伏,少了李白的笑傲江湖,少了苏轼的大江东去,少了岳飞的怒发冲冠,这历史不也太郁闷太无趣太乏味了吗?这几千年的历史还叫画卷吗?宋人张孝祥,绍兴二十四年举进士第一,上疏请昭雪岳飞,为秦桧所忌。其好友劝其不该如此锋芒太露,张孝祥回答:“无锋无
芒,我举进士干什么?有锋有芒却要藏起来,我举进士干什么?知秦桧当政我怕他,我举进士于什么?”这三句酣畅淋漓,回肠荡气,足以告慰古今一切锋芒毕露之士,当为此树一大碑。
一位名人说过,小鸟只有经过折断千百根羽毛的痛苦,才能拥有翱翔蓝天的翅膀;种子只有突破重重泥土的压制,才能沐浴灿烂美好的阳光。
一位伟人说过,人总得有一点精神。套用一下也可以说,人总得有一点锋芒。不要让别人尺寸自己,也不要尺寸别人。
评点(邓国民)
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落笔,较深刻地剖析并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中庸。虽从大处入手,但驾驭得较好。文章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人如果都“生活在统一尺寸”里的危害,论证有力j从行文看,文章引用较多古人的事迹作为论据,行云流水。作者的文化底蕴也由此略见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