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www.5156edu.com
在线成语词典
在线新华字典
工具下载
地理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课外读物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会员区
所在位置:
高考作文训练(1-15)周
>>
第十三周 给材料作文的审题
上一页
下一页
高考作文训练第十三周 给材料作文的审题
给材料作文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材料寓含观点,需要多角度抽象立意的;另一种是材料作为写作的情境,展开联想、想像的。前者审题难度较大,须对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材料除显而易见的表层意义外,往往蕴含着许多深层内涵,并由此可以开掘出多方位、多角度的议论点。材料作文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确立论点,在审题时,一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发挥的论题,或自己肚中最有材料的论题,写起来会得心应手。情景作文(也称情境作文),是根据给出的具体情形或境地,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它的主要考查点在于联想和想像能力。情景的描述,可以是社会生活、自然景观,也可以是虚拟的某种场景或故事。命题方式有续补式和引发式两类。
(1)续补式情景作文就是根据题目或材料所提供的写作空间,对之进行续写或补充。一般来说有这么几种情形:①提供正文主体,补写开头;②提供开头,续写主体及结尾;③有开头和结尾,要求补写中间的主体部分;④首、中,尾都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要求整体续补。
比如199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根据下面材料,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
夏日的夜晚,院子里,梧桐树下……啪!随着细微而清晰的一声爆裂,梧桐树的一块老皮剥落了,露出鲜嫩的新皮。女儿对老树皮发出一串赞叹……儿子对新树皮发出一串赞叹……父亲听着、看着,深有感触地说:“我希望人世间的一切都能像你们俩所说的那样……”
要求:①对环境和气氛加以具体描写;②写出女儿、儿子的具体话语和父亲未说完的话,写出人物的神态。
材料所提供的情景是我们构思的依据:要正确理解新老树皮的寓意或象征意义,不能停留在浅表层次就“皮”说“皮”,通俗一点说,就是要赋予“树皮”社会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否则便没有意味,没有深度,当然也无法展开。
(2)引发式情景作文,一般是以题目或材料中的某一特定情景作为触发点,从而引出相关的事物,并由此生发开去,借助联想和想像进行作文。引发式情景作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题目引发式,题目中往往含有一个情景,另一种是材料引发式,命题者在材料中设置某个情景,或者依据某一情景可以引出一个话题。
1.发掘材料的深层意义,分析材料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角度立论。
2.把握情境作文写作要求。
题目1:阅读下面一篇寓言,根据要求作文。
山坡上有一具大树的残干,据说树龄有400多年。当初它只是一株树苗,经历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摧残,曾14次被闪电击中,然而却顽强地成了一棵巨树。可是后来飞来一群小虫,用微小而不停止的攻击结束了大树的生命。
要求:(1)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2)字数不少于700字。
题目2: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题目3:夏夜的星空,是那么美,那么遥远。触景生情,人们往往由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感慨而产生种种思索。请以“遥望星空”为题写一篇短文。
要求:(1)注意景、情、理的结合;
(2)700字左右;
(3)不要用诗歌形式。
题目1:首先要把这则寓言的信息进行整合。巨树不惧雷电,却毁于小虫,可见微小而不停止的功击力量惊人,因为“小”,人们通常重视程度不够,而一旦意识到问题出现,回天业已无力。社会和人生中,不是有许多这样的道理吗?如此,核心观点也就提炼出来了。
题目2:这则寓言分两个层次:第一层讲一只蜗牛好高骛远,立志大而不当,结果两次“宏伟”的计划都因不切实际而最终流产;第二层讲这只蜗牛从此一蹶不振,最终死于草丛之中。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成蜗牛悲剧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立志不切实际;二是不肯脚踏实地,不肯从干好平凡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题目3:作文中要紧紧抓住“触景生情”四个字。“景”是指宇宙无穷,五彩斑斓的夜空,可用描写的方式想像,而“情”是文章的主调,假若一味写景是不行的。“情”是什么?就是材料给你的四个字“人生有限”,要紧紧抓住这四个字进一步想像,由天上想到人间,再想像到具体的人,他们是在“人生有限”的时间内,超越自我,战胜自我,不让时间浪费,不让人生虚度,执著追求的。此文可以写成散文,可以选取典型人物来说明“人生苦短”,“不让年华付水流”的思想观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